清明,是一场盛大的“狂悲”,又是一年春草绿,一年清明时。人间四月,梨花风起,最近的主旋律是相聚,也是别离;是哀思,也是安慰。
小时候跟着大人去扫墓,听着他们年复一年讲着相同的故事,心里多少有点不以为意,更感兴趣的是那一套“描漆、换纸、上香、烧纸钱、插花花”的仪式。
直到自己年岁渐长,当初讲故事的大人们,有些也已成为了别人口中的故事,才渐渐明白:清明,承载了无数思念和悲欢;而扫墓,既是对先人的礼敬,更是对自己心灵的安抚,还有对当下我们心中存有一份美好祝福,每年是爷爷奶奶在家忙活扫墓的,今年从奶奶的口中得出原来我们那边的风俗是闰二月不祭奠,早在第一个二月就已经扫墓了。
我们在清明表达对亲人的思念,白居易有诗云:“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别离处。”
清明的底色里,带着一丝化不去的忧伤。这段时间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扫墓。带上祭品,拎起镰刀,扛着锄头,一大家子浩浩荡荡地出门去。
在路上,长辈们往往会念叨起往年的轶事,或是追忆从前,或是感叹时光,言语间多伴随着几分感慨与唏嘘。
到了先人墓地,家人齐动手,一番砍枝锄草、翻沟培土之后,再摆上祭品,换掉符纸,描上红漆,把旧坟修缮一新。然后长辈们点上香,引导孩子们相继跪拜,嘴里念叨着祖先保佑之类的话,神情庄重。
祭拜之后,大人们会给孩子们说说先人的故事,让他们知道自己的祖先从哪里来,经历过什么,又到了哪里去。
曾看过一句话:人这一辈子啊,只有站在了先人坟前,才真正想得明白自己的根在哪里。
我们行走在这人世间,就像风筝飘荡在空中,根,就是那条牵引着我们的线,这句话很有深意。在《寻梦环游记》里,说到人的一生会死三次,当最后一个记得他的人把他忘记,他才是真正的死,生命的终结不是死亡,而是遗忘。人们生命虽然会结束,但他们的影响和记忆会一直留存在活着的人的心中。这也是为什么清明扫墓和祭拜先人如此重要,因为通过这样的仪式,我们能够继承和延续先人的精神和价值观念,同时也能够让先人在天之灵得到安慰和告知。
此外,清明节也提醒我们珍惜当下,好好生活,珍惜自己和身边的人。毕竟生命无常,我们无法预知明天会发生什么。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在每一个当下感恩生命,珍惜身边人,不要让遗憾在未来降临时萦绕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