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有很多人知道,思维导图是个挺有用的工具,但曾经的我,一直不知道它到底怎么好用。
我看完了人称导图教父东尼博赞的大作,又去听了相关的分享,分享结束后,老师给我们留了个作业,要求我们对一本书,画思维导图。
于是,我就画出了这个样子的导图:
然后老师说:不错不错,架构很清晰。
架构清晰?那根本就是书上的目录好不好!
原来画导图,就是把原来竖着的目录填到八爪鱼的形状里啊!
那我看目录不就行了吗?干嘛要浪费时间把它弄成八爪鱼形状?总不会是纯粹为了好看吧。
再后来,看到不少书上说,导图更符合思维的结构,大脑更容易记住网状结构的东西,而不是传统的线状结构。
我在n多次努力让自己相信这句话之后,终于还是放弃了~在我看来,记住上面那幅图,一点也不比记住书上的目录简单。
直到后来,我看到了对同一本小说不同的两张导图,才突然颠覆了我对思维导图的偏见:
第1个导图,完全没有按照书中的目录来,而是把书中的线索分成了两大块:情感线,逻辑线,再把情感线分成了亲情,友情,爱情,进一步在分支上添上了不同人物的关系,而对另一边的逻辑线,也做了类似的处理;
第2个导图,同样完全没有按照目录来,而是把几个重要事件作为分支,然后延伸出该事件对应的人和造成的结果。
这里要跟大家说句抱歉的是,因为当时没想到要写今天这篇文章,所以两张导图的原样没有留存下来,但奇怪的是,这两张图没有保存在我的电脑里,却几乎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也顺势让我完全记住了书中的内容。
原来,思维导图真的是可以帮助我们更快记忆,更好吸收书中内容的;
原来,思维导图并不仅仅是把目录填入到八爪鱼中;
原来,我曾经做的思维导图,都只是形似而神非。
目录的架构,是作者心中对书的理解,只有当我们解构出自己的框架,画出自己的导图,才算真正把书读透。
同一本书,不同的人来读,会有不同的角度,同一本书,同一个人来读,也可以读出不同的结构,你能从多少角度来切分解构一本书?
拿本书试试看呗,欢迎在下面留言说说你对某本书,某个电影,甚至某个事件的解构大法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