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帧一帧的回放欣赏,只为透过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探寻《千里江山图》中描绘的盛世北宋大好河山。
说起《千里江山图》,不得不先说说北宋的这位皇帝宋徽宗。众所周知,宋徽宗是一位文艺帝王。他对绘画十分爱好,在他的重视下,宋代的绘画艺术有了空前的发展;他原创的书法字体“瘦金体”也极为后人所称颂。缘于宋徽宗对艺术的真挚爱好以及对发展文化事业的重视,才有了王希孟这位天才绘画少年才与宋徽宗机缘巧合的相遇,从而成就了这幅北宋青绿山水画的巅峰之作《千里江山图》。
绘画天赋极高的王希孟在幼儿时期就被人们称之为“神童少年”。十岁那年,王希孟经过重重选拔,成功进入宫廷宣和画院。宋徽宗慧眼独具,将王希孟调入中文书库,成为他的关门弟子。王希孟在宋徽宗的亲自指导下,画艺不断提高。
为了报恩,政和三年,年仅十八岁的王希孟在周游天下、访遍名山大川之后,花了整整半年的时间,为宋徽宗献上了那副《千里江山图》。我想,画家觐见宋徽宗的场景应该是这样吧:少年画家王希孟虔诚地捧着这幅心血之作的画轴,矜持不拘、面带微笑、落落大方的朝着宋徽宗款款走来。当这幅长11.915米、高51.5厘米的绢画被缓缓铺陈开来时,包括宋徽宗在内的所有大臣们都被惊讶到目瞪口呆……他们纷纷俯身细细观赏,轻轻地抚摩着画布,交头接耳,饶有兴致地品评佳作……
宋代的郭溪在他的画论《林泉高致》中说道,中国山水画讲究“三远”的意境:即高远、深远、平远。天生牛犊不怕虎的王希孟都做到了,他理所应当的把所有应表现到的技法与意境都做到了极致,才使得如今典藏在中国故宫博物院里的那幅《千里江山图》穿越了千年历史依然熠熠生辉。
让我们静心宁神,跟随着王希孟的画笔,用“爬山”的过程,“走”进这幅旷世经典的《千里江山图》中,亲临感受北宋时期的锦绣山河:展开画轴,自右向左,我们来到山脚下,抬头望去,山峦雄风,就像一个巨人一样横亘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感叹到山之高大、人之渺小,不禁折服于大自然雄奇的力量。如此,寓意了它的高远。
我们再往山里走去,层峦叠嶂的山,让我们一眼望不到尽头。疯长的树林、隐秘的房屋,这山里似乎还有很多的秘密等待我们去发现。这,便体现了它的深远。
现在我们终于爬上山顶了,一眼望去,远山如黛、烟波浩渺、犹如仙境。隔着江河,我们好像看见远处的群山和地平线连成一片,渐渐消失在雾霭烟云之中。这,寓意了它的平远。
如果再说说画中的亮点,我想,应该就是画卷中青、绿这两种颜色的重彩浓墨。它将国画绘画中多点透视的技法运用到了极致,也将画面立体的质感体现到了极致,同时也把一位十八岁少年的生猛、无畏与气魄表现到了极致。
一部作品想要感动别人,首先要走心、感动自己。我们再看《千里江山图》,画卷中的各种坐落在山间的亭台楼阁,乡间小舍,山鸟鸣涧、小桥流水,画中人物栩栩如生,他们各司其职、自得其乐。远观,可看到连绵的群山;近看,还会找到农夫打渔、马队迁徙等人物形象。真是妥妥的一幅北宋世间百态图。
在惊讶于画家笔锋的灵秀磅礴之余,我们还可以从画作中领略到王希孟严谨的生活态度与隐藏在山水中的人文情怀。《千里江山图》绘就的是一幅民生安泰的安居图,展示了“可游可居”的思想境界,既写实又赋予理想,完美的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画卷中两人对坐饮茶、渔人垂钓等场景则是孤单的山水长卷中数笔人文情怀的体现,更是这幅佳作中的点睛之笔,很好的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道德经》有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出了“道”的理论中与天、地、人之间的基本关系。人类社会与自然界都必须效法“道”,而“道”只是效法自然而已。这看似绕口令似的道理却是我们需要遵循的大“道”。
如同《简·爱》的作者英国女作家夏洛特·勃朗特、《飘》的作者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一样,王希孟短暂的一生只留下了一部作品。也许,他就是为了创作《千里江山图》这幅旷世奇作而生。但王希孟用这幅杰作向世人展现了:十八岁,究竟应该怎么活?
后世有人假设,如果王希孟长寿,他成年之后的画风将会怎样呢?他会不会改变中国美术史?我想,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当我们经历了千山万水、有了丰富阅历的时候,我们对待这个世界会越来越谦卑,成熟的稻谷才会低下头。
今年春晚中,舞蹈编导韩真、周莉亚将《只此青绿》用舞蹈诗剧的形式演绎了《千里江山图》一样,韩真、周莉亚两人在接受央视专访时坦言,我们创作中最大的难度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心中若能容丘壑,下笔方能汇山河”。我们先是研究《千里江山图》,后又几乎看遍宋代的诗词、绘画,用时近一年零八个月才将《只此青绿》搬上舞台。真心地学习、潜心地研究、用心地创作,才能通过这个舞蹈诗剧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传递给观众,触动无数观众的心弦。
《只此青绿》,每一帧都是仙气飘飘的水墨画:青、绿两色为主调的服装,象征山峦的头饰,美轮美奂的舞台;领舞孟庆旸大气磅礴地行走于山水之间,时而亭亭玉立,时而犹抱琵琶半遮面。立体的舞台中青峰叠嶂、绿水隐现,青绿山水间不失幽雅古韵;舞者利落甩袖、眉眼含蓄、隐入画中,如同一群从“千里江山图”里走出来的仙子……
盛世出华章。如今,国风、国潮越来越受到国人的喜爱与传承。《只此青绿》搬上春晚舞台,其号召力与舆论导向不言而喻。再次观赏,一种扑面而来的文化自信荡然于胸。
文明、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只此青绿》不仅以唯美的舞蹈形象比拟了锦绣河山的壮美,而且赓续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夯实了我们文化建设的根基,奠定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文以化人、文以载道,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必将会从文化大国逐步迈向文化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