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胡老师在初二语文备课组内分享了一份作文修改的学案。学案的左右两边分别提供了一个文章病例和一篇修改例文。前者要求孩子们思考修改,后者让他们借鉴学习。这样的案例形式确实不错。
作文修改是一件见仁见智的工作。因为有各自的角度和观点,所以比较难以统一答案。而且一篇例文出现的毛病或训练的点也比较多,容易陷入“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境地。所以,我几次点评和修改了学生的作文,却始终没有敢于尝试编写这样一份作文修改的学案。这次胡老师试吃螃蟹,确实勇气可嘉。于是,我也来试着阅读和修改这份学案。
左边的一篇例文《少林寺的新鲜事》是病例。原文写了来到少林寺游览的几件小事。文章主要记叙了看少林寺的武术表演经过,其中有小和尚的武术表演,小孩子的模仿哭闹,观众的互动表演突出老外和国人的表演对于中国武术的态度。本文还记叙了少林寺和尚用手机的小事,来表现作者对于时代中到处弥漫的商业味的思考。
如何判定文章的优劣,作文修改的脚跟应该立定在何处?我和两位同学谈起了这一篇例文。今天和陆凡、楚悠然两位同学关于作文修改的一席谈话,真的让我有所思,有所得了。
陆凡同学说,这一篇作文的关键在于突出事情中的新鲜。新鲜的意思是非同一般,给人新的感受。文章中小和尚的武术表演当然引人入胜,熊孩子的表演或许只是一个活跃气氛的小波折,而老外对待中国武术的认真态度真的是让人动容。我连连赞许。把握住文章的中心,才能够确定详略,才能够文题相映。这样的作文修改还真的不知道怎么着手呢?楚悠然微笑的说,原文和修改文两相对照,哪一些地方有不同。修改的地方就是答案。我听了她的话哈哈大笑起来,说得有道理呢。不过,这个作文修改有标准答案吗?这个标准答案后面的依据是什么呢?
“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放言遣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陆机在《文赋》常常感慨“意不称物,文不逮意”。“意”也就是主旨,来自于心灵对于事物的观察和体悟。而“文”就是表现主旨的词句、文段,文能称意则来自于我们读写的修养了。
我们对于作文的观点决定了我们的写作行为。作文的知是作文的能的前提吧。作文修改也要有基本的原则。我的原则是,作文的内容决定作文的形式。作者的发现决定了文章的主旨,而文章的主旨决定了材料的选择和详略安排,乃至于语言的风格等等。胡老师在学案中的一句话“一切服务于文章主旨的需要”这句话也和笔者的观点是一致的。少林寺的武术表演让作者耳目一新。确实,亲身感受中华武术的精妙拳法和威猛气势,这与电视电影的欣赏是完全不一般的。另外,外国友人与国人对待武术的不同态度,乃至于少林寺的商业味,这些都被小作者敏感捕捉到了。而且,字里行间带着一种调侃和讽刺,寓庄于谐,在轻松中见出思考。本文确实是一篇佳作。而我们的修改当然应该立足文章所表现的生活,使得“意以称物,文以逮意”,也就是主旨要能够符合表现的生活,文章的形式要能生动而充分的表现其主旨。
“文章不厌百回改”,作文修改,就是这读写修炼中特别值得玩味的一个环节吧。“非知之难,能之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