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前的半年内,我徘徊在抑郁边缘,庸庸碌碌,一度对生活感到失望和沮丧,怀疑自己,怀疑存在的意义。那种一眼就看得到头的日子,和日复一日忙碌却了无生趣的生活让我有些厌倦。我不爱看书,不喜欢热闹,喜欢一个人宅着,我是个看起来乐观的悲观主义者。
说来搞笑,进行动营的简历上我写着喜欢瑜伽、音乐、研究星座、整理房间…….而实际上连我自己都不知道那到底算不算是一种喜欢,如果说浅尝辄止和想起才去做也叫喜欢的话那就算是吧。
毕业后的这2年里,我从对什么都充满热情和感兴趣,变成对很多事情都缺乏热情和不感兴趣。这其中遭受了一些重创,固有认知被一次次拆解又重装。承受着心里那份沉甸甸却丢不下的心理负担,也怀抱不死不灭的一点好奇心踉踉跄跄地走进了行动营。
预备营3天,看到了来自不同地方的人和他们的故事。猫叔的小助手奕晴对我们说,在这3天里如果发现群内氛围不太适合自己,可以申请退营,他们将全额退款。这无疑是给了我们一颗后悔药,吃不吃在我们。当时就觉得这简直是我见过最人性化的社群,没有之一。
22天,鬼知道我经历了什么?
001 揪出自己一直以来的毛病
第一天打卡,我花了一整天的时间,在手机备忘录写了一些碎片化的关键词。但我不知道如何下笔,白天又比较忙,所以一直拖到了晚上下班后。当我开始下笔是,发现真是太难了,“微习惯”这个话题看起来轻松简单,但也只是看起来简单。 我花了3个小时在脑子里“捣浆糊”,为了把话题写的出彩我一直拖到了十点钟才开始动笔。结果问题来了,很多东西也仅仅是停留在脑子里的时候看起来才没有太大问题,但一旦落到文字上,就变得极其生硬和不靠谱。最后为了完成打卡,我顾不了文章结构,也顾不得有没有准确传达我想表达的意思,“赶鸭子”上架终究有些上不了台面。我清楚地看到了自己一直以来的毛病:“追求完美,死磕细节,甚至为了把细节做好不顾全局。对于工作,也同样如此,一件任务为了做到完美耗费了太多时间,效率很低。
很多问题在刚开始发现的时候就已经有点晚了,22号拖延情况好转,23号又犯了。24号、25号、28号同样。人总是在同一坑里摔倒多次。
我调整了自己的时间安排,强制要求自己在一个小时内完成。 这就要求自己要暂时先放下“完美”的枷锁在有限的时间内先完成。(这是受31号《在办公室外的思考》启发)
揪出自己的毛病,正视它,找准自己的症结点,才能对症下药。
002 发现自己的优势
在这22天里,我发现很多优秀的老铁都有一个共同点:内容框架清晰,观点明确。
除此之外,他们叙述故事的能力也很强,同时干净利落,不拖沓,不说废话。这也是我的短板。
在这打卡的22天,我发现对我而言最痛苦的不是坚持,而是控制。每次打卡都要严格控制自己的字数,还要把观点表达清楚,这不容易。
“低手都在放肆,而高手都在克制”,我无力反驳。
不过,幸运的是,我还是找到了自己优势:脑洞大,切入点出其不意,内容新颖又创意。
说实话,连我自己都感到惊讶。
在这22篇的内容里,我有2篇是在火车的卧铺上完成的。在进入行动营之前,我根本没有相当接下来的日子会这么忙,这段时间出差了3次。 我更没想到的是,在火车上完成的那两篇成为了连内top5,真是不可思议。每一篇写作内容都要附上相应的录音,这也是一个难点。看似简单的3分钟录音,有多少人是来来回回录了不下十几次。
就拿我来说,火车上嘈杂,上车时间晚,熄灯时间又早,我就在狭窄的洗手间里录了12次(这段回忆估计永生难忘)。
003 感动和干货满满
虽然不想“剧透”,但还是忍不住要分享,在这里,收货的不只是惊喜。行动营里,我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身处国外的、临产的、待业中的、还有许多跟我一样经历了和正在经历生活里种种暴击的。 我无法想象,如果不是看到那么多不同的人都在如此豁达和坚强地生活着。我内心深处的无望和沮丧大概要“暗无天日”下去了吧。每周的几个课程,我们学到了远不止写作的满满干货。指导员和组员的督促,让自己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地打卡,以及工作和生活。 突然间发现,主动出击比被动承受来得让人快乐。
我们生来不同,却又如此相同,我们都是一群认真生活的人。
还好来到这,我生活紧闭的大门里透进了一道光,我要准备开门了,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