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德之前的哲学家们,不断地在讨论一些“大”问题,比如:人类是否有不朽的灵魂?上 帝是否存在?大自然是否由许多看不见的分子所构成?宇宙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康德是怎样看待这些问题的呢?
他认为:我们不可能得到这些问题切实的答案。因为在这些大问题上,理性所能够运作的范围超过了我们人类所能理解的程度。可是在这同时,我们的本性中有一种基本的欲望要提出这些问题。
比如,我们看到地板上有一个小球滚过,于是不由地就想知道这个球是从哪里来的,而根据我们已有的经验,往往可以找到球的来源。同理,我们想知道世界从何处来,并且讨论可能的答案时,我们的理性就会说“暂时停止”,因为我们从来没有人体验过这个渺小的人类隶属的大宇宙,没有相关的经验可以利用。如果宇宙就是滚过地板的这个小球,那么人类只是这个小球的一小部分,所以无从知道它从哪里来,可是人类的理性就会一直追问球从哪里来。
所以,康德指出:人永远会有两种完全相反、但可能性相当的看法,这完全要看我们的理性怎么说。
我们可以说世界一定有一个开始的时刻,但我们也可以说,世界无所谓终始。这两种说法同样都有道理。这两种可能性对于人的理性来说,同样都是无法想象的。我们可以宣称世界一直都存在,但如果世界不曾开始的话,如何一直存在呢?因此我们势必被迫采取另外一种相反的观点。于是,我们说世界一定是在某一时刻开始的,而且一定是无中生有的。可是一件事物可能会无中生有吗?
看起来,怎么说都对,又似乎都不对。
同样,康德认为无论理性还是经验都无法确实证明上 帝的存在。对于理性而言,上 帝存在与不存在,都有可能。
你也许认为康德没有宗教信仰,恰恰相反,他信奉基 督 教,不过他是一个新 教 徒。宗教革命以后,基 督 教分为了天 主 教和新 教,天 主 教认为理性乃是信仰的支柱,而新教强调的是信仰的重要性。所以康德认为“上 帝是否存在”这种重大的问题应该交给信仰来决定,他还说,为了维护道德,我们应该假定人有不朽的灵魂,上 帝确实存在以及人有自由意志。这就是他的“实践的设准”。康德说:“为了道德的缘故,我们有必要假定上 帝存在。”
在康德看来,辨别是非的能力是天生就存在于人的理性中的,每一个人都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他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实践理性”,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辨别是非的智慧。就像我们都有感知事物因果关系的智慧一样,我们也都能感知普遍的道德法则。康德把这套道德法则成为“无上命令”,它的意义是:尊重每一个人的本身,而不要将他当成达到某种外在目的的手段。其实,当康德描述他的道德法则时,我们会发现,他所说的正是人类的良心。康德认为,你的行为是否合乎道德取决于你做事的时候是否出自善意而为,并不取决于你的行为后果。他的这一伦理学思想也被称作善意的伦理学。
我们也许可以说康德指引了一条道路,使哲学走出了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之间的僵局。哲学史上的一个纪元于是随着康德而结束。他死于一八〇四年,当时我们所谓的“浪漫主义”正开始发展。康德死后葬在哥尼斯堡。他的墓碑上刻着一句他最常被人引用的名言:“有两件事物我愈是思考愈觉神奇,心中也愈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上的星空与我内心的道德准则。它们向我印证:上 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