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这个论点,之前看过很多鸡汤文,干了一碗又一碗,还好没被毒死。大多不外乎“如果一件事情值得你思考犹豫再三,那么你就去做它吧。”而今天我想说如果一件事情让你三思,四思,那么你就放弃吧。
对于古典,以讹传讹的东西越来越多。好多人误会“三思而后行”是孔子提倡的,实则恰恰相反,这是孔子反对的。故事原版是鲁国大夫季文子为人十分谨慎,做事三思而后行,大家都很佩服他。孔子知道后,含蓄批评“再思,可矣。”在我一个涉世未深的小白看来,人们之所以佩服他是因为他是一个乡愿式人物,极世故,精于算计,其实也就是总在为自己打算,理当所获颇丰,因此羡煞旁人。而为什么孔子说考虑两次就可以呢?想得太多,人便退缩,长此以往,人便猥琐,人一猥琐,便不可观。
明人李贽也说人必须有一颗童心,方为真人。什么是所谓童心呢?解释非常精彩“最初一念之本心!”为什么要相信自己“最初一念”,因为,最初一念的判断,往往是价值判断,它引领着的是你的内心,而不是头脑。或许三思过后,对他人来说你的选择让所有人满意,大家都觉得是对的,但是如果你不开心,它还是正确的吗?这有点类似于,你花钱买了一辆别人喜欢的车,花一辈子的时间陪伴了父母满意的妻子的理论,可能你的本心对于这些事都是拒绝的,但是你三思过后,味道变了。当然并不是说你坚持自己的本心一切就会是顺利非凡,它肯定需要你付出努力,去适应甚至去改变。但是不同的是过程就已经让你佩服自己了,结局是重要,但是抵不过你内心的感受。消耗和难受是不一样的,消耗无意义,难受是因为已经品尝过美好滋味。
今人钱穆在《论语》中,注:“事有贵于刚决,多思转多私”在当今社会,三思过后,可能本心没有行,行的大多是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