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3月23日,英国参赞巴夏礼从武汉返回到九江。
地点:湖口县类别:政治
1880年代的湖口石钟山 图源:旧影阁
1861年初,英国参赞巴夏礼根据《中英天津条约》,乘坐军舰前往新开辟的长江口岸勘察形势,选定将要开辟的租界界址。在镇江和汉口两地租界界址划定之后,3月22日,巴夏礼从汉口返回九江。23日,他在观测鄱阳湖一带时,曾计划在控扼鄱阳湖口的湖口开辟商埠,但经过江西省官员的一再劝说,最终确定在九江开辟商埠。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
很多文章在介绍九江英租界历史时,都说《中英天津条约》中就已确定了在九江开埠。实则不然,《中英天津条约》第十款规定“长江一带各口,英商船隻俱可通商。惟现在江上下游均有贼匪,除镇江一年后立口通商外,其余俟地方平靖,大英钦差大臣与大清特派之大学士尚书会议,准将自汉口溯流至海各地,选择不逾三口,准为英船出进货物通商之区。”
根据以上条款,中英双方约定了在汉口到上海之间,由英国人选择三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这是由于1858年签订《中英天津条约》时,太平天国在长江上闹得正欢,九江才被湘军攻克,安庆到南京一带都在太平军手上。因此,条约基本确定了镇江和武汉作为开埠城市,另一个名额待“地方平靖”之后再作商讨。
1861 年,英国驻华使馆参赞巴夏礼和海军中将贺布受英国公使委派带领英国代表团察看镇江到汉口一带的江面情形。这一趟考察中如果英国人选择了安庆、芜湖,那就没有九江的事儿了。但英国人没法选择安徽的城市,当他们乘着军舰逆流而上时,曾国藩正在围攻安庆,芜湖也在太平天国手上。
巴夏礼先考察了九江,初步敲定后前往武汉。当他从武汉返回九江时,江西布政使张集馨带着一众官员早已在此等候,准备签约。没想到巴夏礼又节外生枝了,23日,他坐船往鄱阳湖兜了一圈,看中了湖口。他提出的观点是:“以湖境扼要鄱湖,为江省咽喉,上通吴城,下达江皖,控踞形势。”
1909大清帝国全图(局部)
湖口的战略位置的确很好,它是江西的北大门,浩瀚的鄱阳湖水必须通过这条狭窄的咽喉要道才能进入长江。明清以来,中国只有广州一个对外口岸,即便是江浙一带的物产,也要通过长江进入鄱阳湖,再转赣江输送到广州,占据湖口就卡住了大半个南中国的经济命脉。
巴夏礼选择湖口,很有眼光,这里若建立一座城市,它的政治经济价值未必低于武汉。
巴夏礼选择湖口,相当没有眼光,若真是这么好的地方,哪会等你来建商埠?中国人是傻子不成?如果有湖口府,就不会有九江府。湖口从来都发展不起来,它只适合在石钟山上架大炮,做个军事堡垒,这一片区域无法容纳更多人口,不具备作为大城市的基本条件。
听闻英国人这种二愣子提案,江西省布政司理问马长康向巴夏礼指出:湖口城内地多乱石,城外俱系沙土,难造楼房货栈;且湖口风险浪恶,商船停靠困难,必不愿来。
有些文章在描述这一段时,常用“中国官员据理力争”之类的反帝爱国言辞,搞得像是再据理力争英国人就能滚蛋似的。其实马长康是为对方着想,也是为江西着想。既然不得不开埠,总要往好的方向去做才是。搞得不伦不类、不上不下的,岂不是更劳民伤财?
从长江方向拍摄的湖口石钟山,约1900年
马长康说得很明白。老湖口县城没平地,当年只有石钟山后一条街,两边的房子都在半山腰上,想做商埠也铺不开。石钟山下倒是有不少平地,都是砂土地层,难以修建永久性房屋。若是涨大水还会淹个精光。现在的长江堤防越来越好了,才能有湖口县城的扩张。
湖口最大的问题是没有避风的港湾,木质帆船时代,在鄱阳湖的风口上,谁敢在这里停船?九江能够建城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有避风的港湾,从龙开河可达湓浦港。
湖口隔着鄱阳湖对面的九江梅家州,以及隔着长江对面现属安徽的土地,全都是冲积的沙滩,更不具备修建港口的条件。从各方面来看,湖口只适合架大炮。
洋鬼子当然不会只听一面之词,据记载,他们“以远镜四觑,以盘盛水银测验地底,果皆沙石,遂允回九江。”
如何用水银测验地底?是撒水银看渗透,还是以重量看沉降速度?笔者没搞明白。总之,英国人也发现湖口这地方真不适合建商埠,就乖乖地返回九江。几天后,中英两国代表签订了《九江租地约》,九江近代最光彩也是最屈辱的时代(看你怎么理解),自此拉开了序幕。
签约的故事,当然是后天再说了。读笔者的文章,您一定能看到别处没有写过的故事(即使是对同一个事件的介绍)。如您喜欢,请关注点赞。
《九江影像志:历史上的今天》是记录江西九江历史的系列短文,每篇撷取九江市及下辖十个县市历史上发生的较有影响力的事件,配以相关的历史照片、新闻图片、文献书籍及笔者拍摄的影像资料,并对事件缘由及产生的影响作出适当的评述。
本系列每篇选取有明确史料记载的当日发生的一个事件,如当日无合适的事件,则在当月中选取(史料记载中有月份无日期者)。由于笔者水平有限,资料残缺,必有谬误及取舍失当之处,诚请批评指正。
冯晓晖
漫游遐思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