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社部日前消息,今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909万人,再创新高,求职竞争愈发激烈。简历是求职的“敲门砖”,为了能在激烈的角逐中胜出,毕业生们非常重视自己的简历,甚至催生出“简历优化师”这一职业。今年5月,“重庆女孩帮改简历助3万人求职成功”登上了微博热搜。但最近,新华社等媒体曝出部分简历“优化”服务虚构实习经历和伪造专业证书,使得简历优化服务变了味。需警惕简历优化演变为简历造假带来不良影响。
一是反映出部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焦虑。面对日益增大的就业压力,毕业生希望得到简历制作方面的指导,写出一份措辞得体、重点突出、排版美观的具有求职竞争力的简历是无可非议的。正规的简历优化师会在事实基础上,突出求职者简历中没有清晰表达出的相对优势,如中国教育在线执行总编任蕾:“学生简历里基本都有获奖经历,要通过运用最佳的表达方式来体现优秀”。但是,简历作为自我介绍的一种载体,还是要贴合实际,不能弄虚作假,更不能触犯法律。而当前简历造假市场的活跃,反映出背后需求的旺盛。不少毕业生为了得到工作,付费进行简历造假。这反映出毕业生的就业焦虑,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同时也反映出当前部分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还不够细致,对毕业生诚信和职场道德素养的教育也不够到位。
二是不利于营造公平的求职环境。对于应聘者而言,如实陈述简历内容是一项应尽的义务。而当前不少毕业生购买的所谓简历“优化”服务,将实习经历、学生工作及资格证书等作为主要的“优化”对象,有的是“无中生有”,杜撰经历和所获得的证书,要么是言过其实,夸大在实习和学生工作中发挥的作用。这样的简历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增加了招聘成本:一方面增加了背景调查成本,对于简历描述内容真实性的甄别成本增加。另一方面,求职者若通过虚假简历进入企业后工作能力达不到岗位要求,可能给企业带来辞退补助和工资薪金支付等成本。更重要的是,简历造假对于其他如实陈述简历的应聘者而言,是不公平的。长期来看,求职环境的不公平将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影响整个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三是不利于诚信社会的构建。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没有诚信,人无以立身,国无以立本,社会无以存续。而简历造假市场的活跃不利于构建诚信社会。一方面,提供简历造假服务的经营者不但虚构本身的资质,而且帮助求职者虚构个人经历和资格证书,甚至还从事倒卖个人隐私信息的勾当,是不诚信的。另一方面,对于购买简历“优化”服务的求职者来说,一旦接受并使用虚构的简历信息,也构成失信。据北京康达律师事务所律师韩骁表示,劳动者凭借假学历、假工作经历与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属于欺诈行为,用人单位有权依法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劳动者支付违约金、赔偿经济损失。劳动者在简历造假过程中,如有买卖、使用假章、假证行为的,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最高可处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恶劣的,有可能构成刑事犯罪。
建议:一是高校应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教育。开设简历制作方面的培训课程,提高学生简历撰写的针对性和质量。加强对毕业生职业素养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以更自信的心态走向就业市场;二是电商平台、招聘网站、市场监管部门等相关主体应引导简历优化服务市场良性发展,遏制简历造假行为扰乱市场招聘秩序;三是监管部门要加大对简历造假的打击力度,严厉打击简历“整容”背后伪造公章、证件制假及涉嫌欺诈、泄露贩卖个人隐私等产业链,营造公平的求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