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佛园景观——十二生肖石像生
万佛园神路两侧的雕像,它不同于皇家神路上那些文臣武将和祥禽瑞兽,那些都是供皇帝使用的奴仆。而万佛园的雕像是与人民百姓最贴切的“十二生肖”雕像,这是我国著名雕塑家郑于鹤的杰作。据史料记载“十二生肖”起源于东汉,到唐朝时,墓穴中已有了兽头人身的生肖陶俑作为陪葬品。雕塑家郑于鹤先生在传统的雕塑基调上,创作出拟人的男女十二生肖雕像。每座雕像高达2.7米,从体态和服饰上,都刻意求精,这是我国现有体量最大的十二生肖石像群。
在竖立摆放十二生肖雕像时,采用《周易》理论,以男女最佳配偶的“六六相合”卦象,进行排列。东边体态魁梧的是男性;西面身段婀娜的是女性。大家仔细观看,鼠对牛、虎对猪、兔对狗、龙对鸡、蛇对猴、马对羊,都是最佳配偶。
万佛园的神路弯弯曲曲,皇家陵寝的神路也是既有曲又有直的,顺治皇帝的孝陵神路长5500米,就有10多个弯。《易经》说:“弯主吉,直主凶”,神路要修得有曲有直,达到了吉凶相济,同时也意味着人生之路不是径直平坦的;从造园艺术上看,曲线可以增大园内的空间,故造园时多用曲线,唐代诗人常健在诗中写到“曲径通幽处,禅房草木深”的诗句。
延伸阅读
1.何谓石像生?石像生是帝王陵墓前安设的石人、石兽统称石像生,武、文、勋三臣石像,古称“翁仲”,这个名字也是有来历的据说秦朝有位大将,名叫阮翁仲,此人身高体壮,力大无穷,曾驻守临洮(今甘肃岷县),防御奴有功。他死后为了纪念他,秦始皇命令铸造阮翁仲铜像,放在威阳宫的司马门外,后来人们便将铜人、石人等统称为“翁仲”了。
石像生是皇权仪卫的缩影。在明代,凡是举行大典的时候,除文武百官及军事仪仗排列两侧,还将人工驯养的狮子、大象等动物装在笼里,放在御道两旁,以壮皇威。皇帝死后,需要相同的排场,所以就在陵前设置了石像生。这种做法开始于秦汉时期,此后历代帝王、重臣沿用不衰,只是数量和取象不尽相同。
2.石像生的起源:石象生起源于陵墓石刻,中国古代陵墓石刻起源于何时,迄今无定论。最早立石像生的墓是霍去病的墓,《史记·霍去病列传》载:“冢上有竖石,前有石马相对,又有石人。”唐宋时期的石象生中又增加了文臣武将、外国使臣、侍女等造象。后来的历代帝王修建自己的陵墓时,也都沿用石人石兽的陵前装饰,所以唐陵、宋陵、辽陵、金陵、明陵、清陵几乎都在陵墓前陈列仪仗队式的石人石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