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个历史围观群众 文史专栏作者
一提到冯友兰,我们一般都会想到那本著作《中国哲学史》,这本书系统地讲述了中国哲学的脉络,思路也很清晰。对于冯老,他可以说是近代中国哲学界的泰斗,今天我撰此文是想聊聊冯老一些不为人知的趣闻,这位哲学大师的背后有很多生动而又感人的事迹。话不多说,咱们进入正题。
冯友兰出身于十九世纪末,具体时间是1895年,此时的中国处在清末时期,冯的父亲冯台异是晚清的进士,可以这样讲,冯的家庭很富裕,所以幼年的冯友兰是由专门的教师教出来的,旧学功底十分扎实。后来呢冯友兰是在上海第二中学期间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他们当时学过很多英文版书籍,而《逻辑学纲要》也是必读书目,这本书算是冯老对哲学的启蒙读物,也因此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15年冯友兰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的哲学系,正式开始系统地研究哲学。后来冯友兰留校任教,当然出国留学我们就不再多讲了。
我们这里谈谈冯友兰独特的教学方式。首先我们知道冯友兰那个时代是乱世,很多老师同学并不安心讲课,而是一上课就开始聊当时的时政或者热门,而冯友兰却很特别,有种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感觉,还是按部就班地系统讲述哲学。他讲课很注重学生的独特的思考性,比如他是先给大家列一个书单,然后在上课期间提出一些哲学问题让大家发言辩论,遇到那些经常大篇幅地引用别人观点的学生冯老会提醒学生要谈谈自己的想法,这一点我认为很重要,毕竟自己思考的东西才是最有价值的,复述他人的思想不能代表你学会什么。冯老还有一大教学特色是会讲哲学故事。对于抽象的哲学概念,冯友兰往往会有用非常生动的哲学故事去解释,使得学生在故事中就了解到深邃的哲学真谛。而且我们知道冯友兰有口吃的毛病,在课堂上往往会出现冯友兰已经写完黑板的板书了可嘴里却还没有说完这板书的内容,所以冯友兰在清华教课的时候刚开始人很多,越到后来人越少,估计是因为冯老的口吃问题,但是尽管口才不好,但是据听过冯老课的人回忆,冯友兰上课的思路异常清晰,每句话虽然很艰难的讲出,但仔细听那含糊的话中句句都是珍宝,很受益。而且冯老的讲课方式也独具特色,比如人们可以在这种慢节奏的讲课方式中边听边思考。
对于冯老的外貌,我们都知道冯友兰是留络腮胡子的,所以冯老有个外号是“大胡子”,他和友人理发的时候,友人会调侃,开玩笑地让理发师把他的胡子刮了,冯友兰也只是笑笑罢了,从这儿看出冯友兰是个很安静,不太情绪化的人物。
还有对于读书的方法问题冯友兰非常有研究,而且留给后人很好的读书方法。冯老认为书籍如此众多,应该将书分层级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仅供翻阅的。这也就是冯友兰先生提出读书的四大经验的第一条,精其选。另外三条是解其言,知其意,和明其理。
总之,我们今天主要聊了聊关于冯友兰对于教学和趣闻,建议大家都读读冯老的《中国哲学简史》,梳理哲学的脉络,对自己的人生会有一个很好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