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果用一个词总结近况,我脑袋里蹦出来的第一个词就是疲惫。
20多岁,正是心比天高的年龄,四年大学生活转眼即逝,远离象牙塔的保护,在社会里摸爬滚打一年后才终于承认,理想和现实真的是两码事。
毛姆在《人生的枷锁》曾说:
“年轻人知道自己是不幸的,因为他们脑子里充满了灌输给他们的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们一旦同现实接触,总是碰得头破血流。”
和理想比起来,现实它有点复杂,有点残酷,又有点不公平,可又能怎样,能做的只有适应。
知乎上有个热门提问:【为什么「丧文化」在年轻人中这么流行?】排名第一的是个匿名答案,看完感慨颇多:
人们常说:“我用尽了全力,过着平凡的一生。”但在这个崇尚个性的时代,我们害怕平凡,渴望与众不同,我们崇拜年少得志,却忘了学会接受自己。
如今的我,少了一点天真和懵懂,多了一点老成与焦虑,至于是好,是坏,我也不知道。
迷茫时总喜欢翻翻《少有人走的路》,作者派克说: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
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时处理,你就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承受更大的痛苦。
心智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艰苦的旅程。
可惜,道理大家都懂,但这份苦,真的好难咽下啊。
-2-
毕业后,大家都各奔东西,但有趣的是,每次聊天,大家都会羡慕彼此的工作,自嘲自己的行业是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
自己统计学专业,毕业后很多同学进了银行,原本以为银行都是高大上的地方,谈笑间便可以进出百万,但其实,真实的工作状态就是每天坐在一个格子间里,按照既定流程,一遍遍地重复着相同内容。
好友毕业后去了县城一家银行,初入职场,还没有适应上班的节奏,工作时难免觉得度日如年,总期盼着周末的到来,可临近下班,领导的一句“明天有个会议你去参加一下”,就能让所有的计划跟着泡汤。
能力上的不足加上偶尔的粗心马虎,工作起来,总觉得精疲力尽,压抑许久,更因为对自己能力不足的焦虑,它跑来吐槽:“年轻有什么好?又穷又土!”
不知道怎样回复,只是觉得大家都是成年人,那些人生的大道理早已经听出茧子,不如就当个聆听者。
是啊,年轻有什么好的,似乎只剩下那交不起的房租和买不起的口红。
-3-
大学时经常参加线下活动,机缘巧合认识了阳哥。
阳哥在大学期间学的是土木工程,带着对IT行业的热爱,更重要的是带着对高薪的追求,研究生时跨专业考到了计算机专业。
如今,已经毕业3年的阳哥,终于,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在父母的帮衬下买了人生中第一套房。
不是阳哥想啃老,只是刚毕业没两年,租房后真的没攒下多少,眼看就要结婚,还无房无车,只能求助父母。
和阳哥比,学长阿成就没那么幸运,他算是我的老乡,是大一参加老乡聚会时认识的。
学长家经济条件不好,别说父母帮衬买房,大学开学时,为了能节省一点路费就没让家里人送,自己一个人大包小包的去报道。
认识的久了,学长会跟我说一点自己的事。
在这个学生,人人一台电脑的年代,学计算机专业的学长,直到大三都没有一台属于自己的电脑,写作业都得借室友的电脑或者去电子图书馆。
不过最惨的还是大一,那时学长没找到兼职,助学金也迟迟发不下来,开学带的积蓄所剩不多,他就在食堂吃了半个月的素菜、馒头。
虽然贫穷,但从没听过他自怨自艾,逐渐适应大学生活后,学长就在学校南门的食堂打工,洗碗、送外卖都干过。
14年的外卖行业刚起步,各个平台为了抢占市场疯狂撒钱,一开始学长给校外饭店送外卖,之后干脆辞职自己创业,借了一笔钱在校外租了一间房,聘了一个厨师自己干起外卖行业。
人少的时候就自己送,人多就招个兼职,生意还算红火,加上平台的返利补助,半年的时间就还清了大学的贷款。
现在再看,学长自己说感到一丝后怕。害怕创业失败使家里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更害怕荒废了学业对父母没有交代。
但更庆幸当初自己的那份勇敢,也正是那一次的决定,帮助学长成为了今天的自己。
-4-
虽然有时候会觉得,年轻确实没什么好,又苦又累,但就像学长那样,努力依旧是实现目标的好方式,梦想也并非遥不可及,就像《欢乐颂》里所说:生活虽然一地鸡毛,但仍要欢歌高进。
而至于未来,不如就像毛姆所言:
将来会怎么样,我根本不会考虑。要是成天想着今天,愁着明天,生活还有什么意思呢?就是事情糟到无可再糟的地步,我想总还是有路可走的。
是啊,年轻本就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孩童时代的无忧无虑也注定成为过去。
为了想要的生活,为了一个更好的自己,我们必须承担起责任,否则,如今偷的懒,日后定会加倍偿还。
以前总爱说:如果有如果,每个人都是伟人。但人生,哪来那么多如果啊,生活的真相,不就是除却所有浮华的表层,在一地鸡毛中高歌前进嘛。
不如趁着年轻,趁着犯错的代价还小,多一点尝试,拿出一点勇敢,与未来,做一次搏斗。
不在20多岁的时候去幻想40岁才可以拥有的一切,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走好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