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法:让孩子重新成为兴趣的主人。如果真的是孩子的“兴趣”,根本不需要坚持,它原本就在那里,父母希望孩子能坚持自己的兴趣,这是根本逻辑的错误,是父母把兴趣变成了任务。这个任务叫做“满足妈妈的期待”他就认为他是在配合你上兴趣班。他是为了你才上的兴趣班。有期待本身没错,但期待被用来干预孩子的兴趣,就会让孩子的兴趣变成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孩子自己的内在动力也大大减弱,最后也没有继续学习的动力了。
其二,就是孩子对兴趣班根本不感兴趣,只是因为父母觉得好才报的,孩子被动开始学习,一开始就是为了满足父母的,自然难坚持了。
兴趣就是天然的乐趣,如果把兴趣变成任务后,孩子就不想再做了,所以容易放弃,坚持不了。失去了自主性,就是失去了兴趣。父母觉得花了钱,花了时间接送,还忙着监督,这些付出的背后,却有“不定要坚持哦”,“每天都要练习哦”等等附加条件,就时的兴趣班只是为了满足父母的需求,父母无形中成为了孩子兴趣班的隐形主人,孩子自己也就不想继续学习了。
把兴趣班的权利还给孩子,并且让他们成为兴趣班的主人。
首先,准备一定的时间和金钱。每周确定1——3段时间,每段时间大概两个小时,定义为兴趣班时段,每年划分一部分预算,以不给家庭增添太大经济负担为宜,定义为兴趣班的预算。
其次,充分利用“兴趣班”时段,找到兴趣。这段时间不能让孩子用来学习,也不能用来玩耍,只能用于“兴趣爱好”在孩子不确定自己的兴趣之前,高利用这段时间上试听课,或者好好想一想,与父母讨论,找到自己的兴趣。
注意:这段时间不能干别的事,发呆可以,但不能看电视玩游戏,这个时间段并不是为了惩罚孩子,父母要保持一种合作姿态,留出一些时间,用耐心,陪伴,观察,帮助他找到适合的兴趣,需要我们静下心去看,去听。
孩子找到兴趣班后,让他利用兴趣班预算报名。一次买多少课时由孩子自己决定,课时费,器材,一切相应费用,都从兴趣班预算中扣除,孩子正好能锻炼下数学能力。兴趣班为了营销,都会有一些阶梯式费用,比如报30节课比报10节课更划算,这时我们可以和孩子商量怎么报比较划算,制定一些解决方案。
原则:让孩子充分参与,只有让他充分参与,才能有充分的感受,有充分的自主权。
要点:
1.允许孩子一定程度上的半途而废。确定自己真正兴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人都经常找不到喜欢的工作,何况孩子?所以,偶尔的三心两意,虎头蛇尾,对于孩子来说是好事,允许孩子去试错几次,没有比较,就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喜欢,总比一直死磕要强。
2.并不是让父母完全放手不管,而是退出主角位置,回到配角位置,当孩子可能半途而废坚持不下去时候,这时候,父母不是要着急给孩子一个“坚持”或者“放弃”的选择题,而是需要花一些时间和耐心,去陪伴,去感受,去理解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的难处,舍得让孩子面对这个过程中的痛苦。比如孩子不愿意去上舞蹈课了,问问他最不喜欢舞蹈课的什么环节,如果他觉得太枯燥,试试看能不能把练习变成有趣的游戏?父母只要能做到倾听孩子,相信孩子,就能做出合适的选择,而且他们会为此负责,
另外,如果真的退出兴趣班,原则上不能立即报其他兴趣班,请他用2——3周左右时间,在“兴趣班时段”充分考虑,确认自己找到新的兴趣以后再报。无论如何,父母要把主人的位置让给孩子,父母只是孩子兴趣班的配角,这个过程孩子才会学会取舍,并且在选择之后,能做到珍惜和坚持。
3.一旦兴趣班预算用完,这一年孩子将不能报新的兴趣班。这一点必须和孩子明确说清楚,在这段忽略空出来的时间里,不能学习,也不能玩耍,想想多闷啊。面对无聊时间,孩子都有发展兴趣的动力。不是为了满足父母,而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生活。
不能玩耍的意思是:不能让孩子觉得,不上兴趣班,就能多出很多时间打游戏。这样的话,他们很难允许自己喜欢兴趣班。(对于玩和兴趣,家长心里应该有一条分界线的)看手机是玩,画画,听歌,就不算玩,是为自己负责的选择。
另外,父母有义务在孩子做出经济决定时,进行监督和协管,如:你确定要报30节美术课吗。那就等于把今年的预算全用完了?会不会有点冒险?如果有一天你不想上了,你今年就上不了其他课也哦。在预算和时间都有限的情况下,孩子会慎重考虑的。不会随意调换和放弃兴趣,也可以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兴趣负责,这种责任感在报名时和退班时犹为慎重,让他摆脱依赖心理,学会独立思考。
把选择权还给孩子,让他成为他兴趣的主人,没有人喜欢被控制,孩子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