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三到四篇的字来写一天似乎有点啰嗦。但一天的想法又何其多,挑选其中的两三个,费点唇舌去描写感觉又何其少。
我的国庆假期规划比起漂泊在外,或蹲守景点的游者来说有点“清汤寡水”。我规划出门到香港看收藏个展除了是因为追某偶像团队的明星艺人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那收藏个展的背后是苏富比承办的。
一
苏富比英文单词是Sotheby's,是世界著名拍卖行,主要拍卖艺术品及文物。可能我对世界知之甚少,但从故事里走出来的衣着华丽,追求美好生活品质的人的世界,我总是充满好奇。
苏富比在作为世界著名的拍卖行前,是一名叫山米尔·贝克的书商开始的。在苏富比前200年的历史当中,一直以印刷品和手稿的拍卖最为世人称道。1884年,苏富比拍卖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本活版印刷的圣经,底价1200英镑,最后经过几轮叫价,以3900英镑成交,创下了当时单本书籍成交的最高纪录。
苏富比是1778年,贝克先生的外甥约翰·苏富比成了这家拍卖行的合伙人后,才有的名字。而虽然苏富比家族与拍卖行的关系止于1863年,但其名称却保留至今,成为公司资产的一部分。
曾在1843年时,一位德国记者曾经描述了约翰·苏富比的儿子——山姆·李·苏富比主持一场书籍拍卖会时的现场情景:“每当苏富比举起珍贵的文件或书籍,台下就一阵交头接耳的骚动。兴奋之情随着拍卖会进行而起伏,只有在拍卖官司落槌的那一刹那,才有瞬间的寂静。”正是由于苏富比的拍卖技巧,使得这家拍卖行声誉日隆。于是,“苏富比”也就成了这家公司的金字招牌。
苏富比自古时而来,风尘仆仆,又历久弥新,历经多年,苏富比在国际古董和艺术品市场上渐渐确立了龙头大哥的地位。据闻苏富比年成交额约20亿美元,1744年举行了首次拍卖会,后与佳士得拍卖行展开激烈竞争直至今日。苏富比拍卖行曾拍卖过拿破仑在圣赫勒拿岛的藏书、毕加索的《Garçon à la Pipe》、培根的《Triptych, 1976》等文物及艺术品。
经过200多年的发展,苏富比已经成为全球著名品牌。
二
人总有对同一个世界的另一类人感到好奇的时候,我就乘着这股好奇劲走进了这个拍卖会的现场。拍卖场和收藏是放在一起举办的。
走进会场,首先映入眼的是咨询处。美丽的前台姑娘在鲜花的背后向来访者售卖收藏品的画册。用蓝色板间开的小隔间,在同一平面的左右两边是拍卖场。入口的右边已经开始在做日间拍卖了,拍卖的产品是红酒。在打开的门口往里看,一张张圆桌零星地坐着几个人。边吃边拍的方式打破了我对严肃拍卖场的认知。
我牵着妈妈的手往里走,收藏品展览从奢华的钻戒到看上去很“平民”的手表,再到书画艺术。我对艺术的认知,没有很大的感受。只是在过来观展前,我对自己设了目标。那就是必须在这成堆的书画中记住两至三个作者和两至三副画。
三
观展的人没有想象中的人潮汹涌,一度冷清到妈妈发出疑问。连忙问我,为什么观展的人气这么低?
我笑说若做一个人的生意是上千万,但做上千万人的生意才赚几百元,利益分明的人当然是只想服务一个人赚足全世界。
诚然,相对怀着资金过去拍卖的人,打扮入时且手持咖啡杯的男女以及挂着厚重眼镜框的学者,我和妈妈两人的入场方式显得有点简陋。
我是一身黑色的装扮,虽然看似正常,但因初衷是追星而来,脸上尴尬的表情一直维持到我真正观赏画。艺术的美拯救了我的尴尬病,对于展览,我是越看展览越放松。转完一圈基本上已完成我观展的目标。
妈妈是一身运动装扮,定在日间拍卖场的边上,戴着老花眼镜盯着红酒拍卖现场看。场内敲木槌主持拍卖的男士脸容菱角分明,穿着合体的西装,用英语转述价钱的嗓音不高亢且温柔地从别在领带的黑色小麦克风中传出。
场内和场外的两个画面视觉的冲击,让站在一旁的我看着甚是不自在。我轻轻地拉过妈妈的衣角,提示她赶紧去洗手间且准备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