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们学校又给我们教师订发了一本《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利用空闲时间,我看了这本书的前几篇。我把我的读书体会跟大家分享一下。
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
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分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劲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
曾记得以前我们班有一个智障问题的孩子,刚到学校的时候,不是跟这个打架就是骂别的同学。我曾经找过她的家长,最后是家长的一句话让我非常感动,她说:“我们不求孩子考试怎么样。只求她能在你的班级里生活好好的。”当时我就在想,能不能换一种教育方式。我就试着跟她沟通,发现这个孩子打架或者骂人都是为了让同学们能够注意她,跟她一起玩耍。可其他同学都不愿意跟她玩。了解孩子内心世界之后,我就鼓励其他孩子们跟她一起玩耍,一分付出,一分收获。在期末考试的时候,这个孩子考试及格了,家长带着礼品来我家里,看到家长眼里全是感动泪花,我也深感幸福。
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努力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