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江南雨丝绵绵,江南到处是春笋的生机。
雨后春笋,它的速度,真的让人惊讶。富有爱心的童书作者,曾经也以此为写作和绘画的题材:小朋友头一天到竹林中去玩耍,随意把草帽放在了地上,傍晚回家时把它遗落在竹林中,晚上一场好雨,噼里啪啦,第二天又是淅淅沥沥,好不容易傍晚时分细雨停歇,去竹林中找帽子,哪里有啊?遍寻不着,有些懊恼,有些自责,怏怏回家,不经意间回眸,却见自己的草帽在半空中呢,哈哈,心爱的草帽正戴在一棵粗壮的竹笋头顶呢!
相信每个孩子看到这里,都会哈哈大笑,都会若有所思,穿着灰褐色衣服的尖尖头顶的竹笋,是那么熟悉亲切,是那么调皮可爱,是那么努力向上,那么刚强不屈,那么虚心正直,大自然和传统的节气,传统的文化,借助春笋,默默地在小朋友的心田中扎下根,悄悄发芽开花结果。
竹子是江南的特产,它们挺拔修长,四季青翠,郁郁葱葱,装点一座座的青山,连成一片片的竹海,他们保护了水土,生长迅速,竹材在木材不丰富的时代,给江南人提供了大量的建筑材料,实用价值很高。它们傲雪凌霜,与松、梅并称为岁寒三友,是君子的化身,成为文人墨客的爱物。
笋是竹子的嫩茎,在竹鞭上孕育生长,一年四季都有。因为冬天比较寒冷干燥,笋出土不易,冬笋大多产量不高,自然也就特别珍贵。有经验的农民在山林中低头寻觅,找准地方,用锄头深挖下去就能发现一颗样子丑陋,尖嘴猴腮的冬笋,但不可以貌取笋,它的美味让冬天的餐桌增色不少。到了春天,有春雨的滋润,春笋幸福幸运得多,它们在泥土下静静地等待,只要有一场透雨,它们就拥有了无穷的力量,钻出坚硬的泥土,向上向上,所以唯有春笋,最蓬勃,最旺相。于是幸福幸运的,还有无数的爱竹笋的我们,爱竹笋的细嫩,清脆,爽口,爱她的清淡,淡而有味。
俗语中有“上塘的鱼,下山的笋”, 是说这两样东西是最美味的,活蹦乱跳、刚捕捞上来的鱼,带着山野的气息的笋,是肴中珍品,民间有美食家呀。笋更赢得了清代李渔的称赞:此蔬食中第一品也,肥羊嫩豕,何足比肩。鱼羊鲜,笋比鱼羊更鲜。这得到了几千年来的民间
的认同,它鲜香的风味装点了我们的餐桌,也装点了我们的生活。
笋的美味在于它自身。剥去层层的外壳 (剥笋壳也是一件很诗意的事情,看它一层一层地褪去厚重的外衣,有些心疼,有点惊艳。笋衣和笋肉就那么一点点演变,它硕大的身躯下是那么娇小玲珑的身躯,洁白鲜嫩,不染尘埃,几乎能掐出水来,那也是一种享受),小笋用刀背拍碎,大笋切成片,在清水中焯过,去除涩味,再在油锅中清炒,放点盐酱油或者拌点酱,或者干脆就是白水煮笋,就别有一番风味。
最经典的春笋的烧法是炖骨头,配上家做的雪菜。江南人家在春笋还没有登场的时候家家会早早腌制雪里蕻咸菜,当咸菜飘香的时候应时的春笋跟她就成了绝配,有了它的陪伴,春笋的涩味荡然无存,它的滋味在汤汁中全然释放,几块骨头,一点肉香,没有肥腻,不用加盐,恰到好处的鲜美,让人大快朵颐,欲罢不能。吃竹笋就是吃春呀。但吃春笋一点都不奢侈,它是最寻常的人间烟火味,是春天的味道,是家乡的味道,是母亲的味道。
为了把春留住,我们就会晾晒竹笋做成笋干。春笋大年的日子,踏春的人们走入了乡村,常常受村民邀请上山挖竹笋,那真是浩浩荡荡的春之旅呀。绿水缠绵着青山,人们扶老携幼,攀上高高的竹山,在婆娑的竹林中穿行,留下欢声笑语,留下劳动的汗水,往往肩挑手提,满载而归。剥去笋壳,切成厚片,在沸水中煮透,在春天的艳阳下脱水晒干,也顺便收藏起春风春阳,可以随时取用。
炎热的夏季,我们常常胃口不开,母亲就炖一个老鸭笋干煲。满满的一大砂锅,咕咚咕咚一下午,慢慢等待,唤醒了山野的气息,一下子就唤醒了每个人的味蕾。晚餐中每一双眼睛雪亮,筷子在砂锅上‘’打架‘’,每一双都伸向了白嫩的浴火重生的鲜嫩的竹笋,而鸭肉反而成了摆设,嚼啊嚼,嚼得脆生生响, 嚼得齿颊芬芳,嚼得眉眼活泼 ,春天的风味完胜厚重的暑热,就上大碗的汤汁,原来饭量烧的白米饭恐怕不够吃哦!多么酣畅淋漓的晚餐!多么富有生机的生活!
又想起童书里的故事。熊猫请鹮吃饭,用的是平底的碟子,鹮长喙,无法喝到,无奈又懊恼,心生怨恨,改日回请熊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菜品就是竹笋,但是熊猫望“笋”兴叹,因为面前的盘子上分明是坚硬的竹子,鹮故意惊讶地说:哎呀,你来得太迟了呀!
笋老已成竹。这个故事包含了自然知识,形象也鲜明,也算有趣,但是我总是喜欢不起来,我相信春笋也不喜欢。我总觉得这个故事缺点什么东西,后来渐渐明白,缺的是春天的和煦明媚的风味!2019/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