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听书软件里又听了一遍沈从文的《边城》。第一次看《边城》是在读初中时。可以说这是我最喜欢的中篇小说了。
然而我不敢多看多听它,因为它太美太忧伤。
这么美的小说,用抒情诗和小品文的语言,讲述边城茶峒的山水风光、风俗人情,以及弄渡船的老人和孙女翠翠的故事。
听完全文的当晚,我久久无法入睡。开放式的结局让人揪着一颗心:二佬到底回来了没有呢?翠翠等了他多久呢?爷爷为了翠翠的终身大事,不顾自己出身低微,老着脸多次去男方那里试探对方,让人看着心都融化了。最后在雷雨夜大雨将息时死去,似乎是要耗尽自己最后一口气,陪伴照料翠翠直至她化险为夷。想到此不由得让人掬一把同情泪。
然而《边城》除了带给人一份抑制不住的忧伤之外,还有很多美的感受。旖旎的山水风光,淳厚的乡风民俗,健美的少男少女,让人感受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边城》着力描写的是自然之美、人性之美。兄弟俩同时爱上一个女孩,既没有为了顾念手足之情而虚伪地迂腐地相互谦让,也没有残忍地赤裸裸地决斗,而是用一种相当文艺又浪漫的方式去比拼:唱歌给女孩听。单是这一点就比众多俗套的言情小说要高明得多了。
只是有一点我最开始没有想明白。大佬天保托人来说媒,翠翠由于心里早就有了二佬,自然是不会考虑他的。但是她面对爷爷的追问时为什么总是低头不语,以至于爷爷需要花很长一段时间才能体味揣摩出翠翠的心思。这也间接造成了天保架船失事且殒命的悲剧。如果她能爽快地说出自己的心事,天保或许能早点想开,悲剧便很可能避免了。面对二佬时也是如此,明明很喜欢他,闲暇时心里想的就是他,可是一旦听到他的声音看到他的身影,又像一只受惊的小兔子一样跳开逃离了。这使得二佬在面对父亲催他跟碾房主人的女儿订婚时负气出走,因为不能确定翠翠的心意如何,只得用出走的方式延宕下去。可当我反复推敲时,才知道这样的翠翠恰是真实的自然的翠翠。她性格中的温婉羞涩跟边城的风光民俗正是高度吻合,可说是一脉相承。而一个大喇喇的女孩显然在爱情来临时,不可能有翠翠那般敏感细腻又深刻的体会,有那么多微妙又变化多端的心理活动。
《边城》有如一幅栩栩如生的上世纪初湘西民俗画卷,作为一个土生土长却又离家二十多年的湘西人,我应该多读读它。而早在读初中时,语文老师就带我们去参观过沈从文故居。
沈老的一生在我看来也像小说《边城》一样,有着旖旎风光,但其间又始终伴随着一点感伤。他跟夫人张兆和的感情生活并不美满,可说是一对旷世怨侣。而在事业上,沈从文的老年由于文化革命的影响,他被迫中断文学创作,改为从事古代服饰研究。离开自己最钟爱的写作,去做一项全然陌生且看起来意义不大的工作,这其实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这不正如翠翠一样吗?疼她爱她的祖父离她而去了,心上人也远隔天边,不知归期。
即便命运多舛,前途多艰,好在沈老跟翠翠一样,都是极坚强的。
中篇小说中我最喜欢《边城》,而长篇小说则最爱《围城》。
说到《围城》,我看了已经不下十次了,听了多少遍就不记得了。总之我时常将它置于枕边案头,简直是父母辈们当年看的《毛著》。最初知道《围城》是从一份报纸上,也不记得是从哪弄来的什么报纸,有一篇文章是一个旅居丹麦的13岁少年郎写的《围城》的读后感。他说已经读了不下百遍了。什么书那么好看,值得一看再看?于是好奇心大起,马上买来看。果然一发不可收拾,我也像被钱钟书催眠了一样,只要得闲,就想读几页。尤其是心情不太好时,读一读很有治愈效果。
说《围城》读来有治愈效果,不是说它很鸡汤很正能量。而是它的整体语言风格,都是戏谑和讽刺的基调。《围城》讲述了方鸿渐在爱情、婚姻和事业上的经历及失败,照说读来是很悲哀的感受。但由于作者出色的语言天赋,新奇的想象力,总能把可悲的事情讲述得很可笑。因此,《围城》有别于《边城》的一个地方就是它哀而不伤。你能感受到时局混乱,世态炎凉,知识分子的现状和出路堪忧,爱情和婚姻的不可捉摸,然而你内心只是有些感慨,有些凄凉,断然不会想哭。甚至在你心情不好时,去读一读《围城》中的很多片断,比如赵辛楣方鸿渐在苏小姐面前比武斗法唇枪舌剑,比如众人从上海去湖南的途中李梅亭的种种丑态,都让人笑掉大牙,顿时忘了尘世烦恼。总之,《围城》给人一种苦中作乐的感受,像一个顽皮的孩子被父亲打了还要挤眉弄眼扮鬼脸。
或许正是这份顽皮,这份不正经,让钱钟书在事业和生活中可以轻装上阵走得更远。苦中作乐,实在是一个聪明人对抗蛮不讲理的生活的聪明态度。
《围城》中有将近七分之一的篇幅描写方鸿渐和孙柔嘉吵架,读来栩栩如生。最初我觉得奇怪,钱杨二人的婚姻是出了名的夫唱妇随、琴瑟和鸣,他怎么写起吵架来如此得心应手?后来想,没吃过猪肉,难道还没见过猪跑?要找到恩爱有加的夫妻很难,要看夫妻吵架还不容易?有时甚至你不想看到不想听到都不行。现实中的夫妻吵架让人反感,而《围城》里二人吵架却是百看不厌,因为花样翻新,台词精辟,每次都想看看最后谁的口才更技高一筹。
读《围城》还有一个发现,那就是主人公方鸿渐的性格相当复杂,既真诚坦率,又时不时弄虚作假;既愤世嫉俗,又不免随波逐流;既老实厚道,又虚荣圆滑。读的次数越多,你越会发现自己很像他,是个矛盾的综合体。而好友赵辛楣对他的两点评价:不讨厌,这点令他的人缘往往还不差。无用,又令他在爱情、婚姻和事业上处处碰壁,一事无成。这两点也符合现实中的大多数人。因此,这是一个代表着普通人的经典形象。如此一来,怎能不令人倍感亲切,并产生深深的代入感,从而欲罢不能。
从《边城》到《围城》,一个是远方的桃花源,一个是都市的名利场。从沈从文到钱钟书,一个是深情的才子,一个是顽皮的学者。他们用自己的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出一个个经久不衰的故事,一个个可歌可泣的人物。而我们也爱上了他们和他们的才情、作品,并从中获得了一往无前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