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读到一篇英文短文,讲了一位母亲当听到女儿沮丧的说自己不擅长运动的时候,并没有像往常那样用善意的谎言鼓励女儿,而是直截了当的回答,“确实,你不太擅长运动。”母亲看出这句话让女儿有些难过,所以她接着说,
“Eva, we all have things we are particularly, naturally good at. Like you and reading. You’re in the 5th grade and read Charles Dickens. That isn’t normal, but you’ve done it without even trying. But all of us also have things that we are poor in. If we want to get good at those things, we have to put in twice the efforts of the people around us to get to a decent point and even harder if we want to stand out.”
(Eva,我们每个人都有天生就特别擅长的事,例如你擅长阅读。你现在上五年级,却可以读查尔斯·狄更斯。这并不寻常,而你却读起来毫不费力。但是,同样的,我们也都有不擅长的事。如果我们想要在这些不擅长的事上取得一点点成绩的话,我们可能需要付出比别人多两倍的努力,而如果我们想要变得杰出,那就得全力以赴了。)
文章最后有这样一句话,“If they don’t know where they stand now, they’ll never know how to get somewhere new.”(如果他们不知道自己现在所站的位置,那么也不会知道如何去往新的地方。)
记得有一次和朋友聊天,她说起自己现在的工作多么的不尽人意,觉得自己当初为了考事业编而辞去工作室的工作实在有欠考虑。在一通抱怨和后悔之后,她有些气恼的说到,“入职前,我爸莫名其妙的对我说过一句话,‘以你的脾气,体制恐怕会让你失望。’我问他什么意思,他也不解释,只是摇着头走开了。现在,被磨得差不多褪去一层皮之后,我总算明白了他的意思。可是···中国的父母真是奇怪,小时候怕我们饿肚子,总不厌其烦的追在我们身后喂饭;学骑自行车的时候,怕我们摔跤,即使累得气喘吁吁,他们扶着车后座的手始终不肯松开;离家上大学之后,又怕我们在外受委屈,不停的打来电话百般叮咛,嘘寒问暖。可是,至于工作他们却选择了沉默。似乎他们突然都想不起要告诉我们职场里的尔虞我诈,也忘了叮嘱我们如何面对职场上无声的厮杀。”
我理解朋友生气的原因,她的父亲在事业单位干了三十多年,对自己的女儿也最为了解,他本可以给她更直接更有效的心理预防的,可是一句“体制恐怕会让你失望”似乎已是父亲给她的最好忠告。
当然,关于职场,父母能给的忠告和建议并不可能让我们避开所有的委屈。但是,如果知道即将面对的会是什么,至少在遭遇困境的时候,我们可能就不会像现在这样的焦虑和迷茫了。
在《悉尼!》一书中,村上春树提到自己每次参加马拉松比赛都会提前一天到达赛场,然后沿着比赛路线走一圈以便把赛程规划为一个个可完成的短程接力。但这一做法并非村上原创,他是受了日本马拉松选手山田本一的启发。
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经传的山田本一意外夺冠。两年后,在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山田本一再次夺冠。不过,对于他的成功,直到10年之后他才向世界揭秘:
“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路线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目标画下来:比如第一个目标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40多公里外终点线上那面旗子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吓倒了。”
山田本一的成功并不在于他比其他运动员耐力更足,或是有更惊人的爆发力,而在于他“心里有数”。他清楚的知道自己刚到达的是“银行”,即第一个目标。而接下来就会是“大树”,然后是“红房子”···于他,当所有目标都了然于心的时候,前进的步伐才会更加坚定,也才能走得更远。
前几天读到一篇文章,《没有一种工作是不委屈的,熬过去》。作者在文中提到,很多职场小白入职之后感觉自己“就像一个黑暗中独自摸索的孩子,没有家人,没有老师,没有师兄师姐可以问,周围一群陌生人漫无表情的穿梭于办公室走廊过道上,就像电影里的快镜头,你身后的景象千变万化飞速流转,你自己一个人孤独的停留在原地···对于你表现出彩的那部分,即使他们(职场老手)欣赏也不会表现出极其热情欢喜的样子,他们不是父母也不是恩师,没必要鼓励你。当然从另一面来说,他们也不会因为你做的不对而用力批评你···因为这种看似不被认可的状态,你会感觉自己一直做不好,而且也不知道怎样做才是对的。”
从此不难看出,很多职场新人的焦虑很大一部分是源于对自己目前工作状态的不确定,即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能做好眼前这份工作。
对于这一点,我个人认为体制内的工作更容易让人产生此类的焦虑感。或许是因为体制内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一场持久战,因此领导和同事通常会给新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适应环境。可是,这也意味着在一段时间内(一般是6-12月,有时可能会更久),新人会处于一种迷茫困惑的状态,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进一步说,他们也就没办法给自己的职业定位,更无法确定该往什么方向发展。而体制外的职场更像是打游击战,职场新人必须迅速进入备战状态(一般情况,3-6个月),否则很容易成为职场炮灰。而激烈的竞争、主管的训斥、老板难看的脸色都是逼着新人硬着头皮往前冲的驱动力,它们保证了新人能以最快的速度找准自己的战场。而新人一旦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最初的焦虑也会迅速消失。
我进入职场已有数载,最初的4年是在公立学校任教,后来辞职到了一所培训学校。虽然在那所培训学校工作不过一年,可是那一年却是我前五年的职场生涯中成长最快的一段时间。当然,那个过程并不惬意轻松,因为从入职第一天起我就被老板批得一无是处,且前四年的工作经验也被全盘否定。之后,又被老板逼着去突破自我,不断挑战新的事物。可是,正是那一段经历,我终于明白自己原来可以做到很多事,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对于工作我开始有了信心。
记得辞职那天,老板和我聊了很多,从她的话语中我再一次确定了她对我的了解,以及她话语里的直接和坦诚。正因为她当初直截了当的指出我的不足和局限,才让我学会了直视自己的缺点,并突破自己去做那些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所以,那天虽然我并不确定今后会怎样,但是,我并没有感到迷茫或不知所措,因为我清楚的知道自己该朝着什么方向前行。
不幸的是,近段时间,我再度陷入了初入职场的迷茫和困惑。有一天,我突然迫切的想和她聊聊,想问问她该怎么做。可是,最后还是打消了念头。毕竟,当初她逼着我去揭开的心上的那块布是我自己后来又蒙上去的。至于今后该走去何方,能走多远,只取决于我是否有勇气再次揭掉那块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