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有一家上市公司请了各个领域的专家,为他们集团公司新的业务板块发展提供咨询,我也应邀在列。参加这个会议的专家很多都有很大的名头,国人皆知的几家大公司的领导也都在。当主办方发言人介绍完项目背景和具体项目情况之后,大家就对这个项目的具体发展提出了各种具体的意见:关于政策支持的、基础工程的、营销整合的,等等。在我看来,这些专家的意见更多集中在他们自己熟悉的专业领域,正所谓:拿着锤头的人,看所有的问题都是钉子。因为熟悉一个领域,所以解决方案都来自他熟悉的领域。
轮到我发言的时候,我没有直接谈我的想法,而是先后自问自答了三个问题:(1)集团为什么要进入这个新业务板块?初始动机和商业模式构想是什么?(2)这种构想要实现,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是什么?推动这一目标的结构动力是什么?(3)现在的态势与我们的关键目标是否匹配?从内部构架到用户需求之间要做哪些工作?发展的节奏是什么?”
以上内容是成甲老师说的。这是一连串从全局出发的问题。每一个环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正如一个跑步的人,不是光跑就行,你跑步的目的是什么?你采用什么状态来跑?影响你跑步因素是什么?你要如何克服跑步中遇到的问题?你跑步的时长为多少?这些看似单独存在的问题,其实是盘根交错在一起的,伴随着你跑步的整个过程甚至是这个过程结束以后(如果你跑步的目的是健身的话)。这应该就是成甲老师说的知识和知识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联,相通的。前一段时间吴军老师在《硅谷来信》中好像也提到过跨界学习,他说跨界只是大家给贴的一个标签,人为划分的,其实学科和学科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看来智者们都是在用这种底层规律来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长期的这种自我训练让他们比其他人拥有更广的视野和敏锐的眼光,做事更容易成功。
这一年,我迫切地想学很多东西。正愁不知如何有效学习的时候,看到了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最上面的那一段话就来自于这本书。现在,我在学习英语,我想把成甲老师最上面的问题应用到我的学习中来,我想问我自己:
1.我为什么要学英语?初始目的和学习模式构想是什么?
2.这种构想要实现,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是什么?推动这一目标结构的动为是什么?
3.现在的态势与我的关键目标是否匹配?从内部构架到目标需求之间要做哪些工作?学习的节奏是什么?
像成甲老师这样提问和思考后,我隐约觉得自已心里好像变亮了,这些问题不仅可以用在我的学习上,在工作,在生活中也应该同样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