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和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才观,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增强人才资源开发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努力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资本优先积累、人才投入优先保证,做优做强乡村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激活乡村振兴“人才引擎”。
围绕“聚力”精准施策“引才”。乡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薄弱,与城市相比,发展机会受限、城市发展空间不足,让“优质人才”望而却步。要解决引才难题,要打好机制、政策、乡情“组合拳”。一是要创新引才机制。对服务家乡意愿强烈、暂时不能回乡创业的在外优秀党政人才、科技创新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采取聘任县、乡、村三级乡村建设发展顾问的形式,充分发挥他们的智力优势、人脉优势、资源优势,为乡村建设发展提供规划建设、项目谋划、招商引资、决策咨询等服务。二是要优化人才政策。紧扣发展改革大局,结合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机构改革等,制定和调整引进乡村振兴人才的优惠政策,进一步优化人才引进和使用的软环境,真正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对贡献突出的农村实用人才,可采取特事特办、急事急办,认真解决好被引进人才的落户、子女入学、养老保险等方面的后顾之忧。三是要打好“乡情牌”。乡土人才出生于农村、成长于农村、工作在基层,对乡村振兴愿望更强烈、对脚下的土地更熟悉、对群众的感情更浓厚,要以在外务工经商人员、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等为重点,通过政治吸纳、政策扶持、亲情感召、联系服务,常态化、多渠道鼓励和吸引在外人才返乡创业、回村任职、建设家乡。
围绕“提能”多管齐下“育才”。招才引智从来不是一锤子买卖,根据乡村人才本人经历、知识结构和培养方向,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定期培养、定向培养、严管厚爱才能实现乡村人才工作细水长流。一方面,要全面整合田间学校、绿色科技示范基地和技术推广部门的培训资源,做好“土专家”和“研究员”的“土洋”结合文章,既有“接地气”的田头课堂,又有“高端大气”的前沿科技;另一方面,要全面整合农民培训资金,让系统培训与“短、频、快”的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学历学位提升与技能培训相结合;最后,要全面整合市场要素,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生产主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参与培育工作,形成“公益+市场”的一主多元的新型培育体系。
围绕“发展”因事制宜“用才”。与城市相比,乡村人才生活、工作相对繁忙,得到的回报却因地域不同形成强烈的反差,分配方式的错位造成人才心理的不平衡,导致“孔雀四处飞”,不少人才生活难以为继,工作激情和才智在为养家糊口的奔波中消磨殆尽。想改变当前现状,必须改变工作思路,要秉持“不拼待遇拼服务”的人才工作理念,切实增强服务人才意识,可依托各乡镇民生服务中心,设立人才服务窗口,为乡村人才医疗保健、安居住房、配偶安置、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提供便捷高效的“一站式”服务,着力畅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同时,要创新有利于释放人才积极性创造性的评价机制,形成以按劳分配为主体,重业绩重贡献重能力,按资、按效、按智等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多元化分配模式,给予乡村人才职称职数倾斜政策,充分调动乡村人才工作积极性。
围绕“长效”优化服务“留才”。受城乡发展格局不均衡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大量的“田秀才”“土专家”以及肩负使命的青壮年劳动力,纷纷放下种田的手艺,流向城镇当起了“商品粮”,人才对乡村振兴助推成效打了折扣。所以,在用才时,要坚持人岗相适的原则,把人才的特长优势与岗位的需求相匹配,让“好钢用在刀刃上”,让优秀人才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发挥最大的作用、实现最大的价值;要深入实施“优苗选育”、“千名医师下基层”、“三名工程”等项目,选派优秀党政人才、医疗人才、教育人才对乡村进行对口支援,参与急难险重任务“墩苗历练”,为乡村振兴全面突破蓄力;要成立乡贤理事会,鼓励已经退休且回乡居住意愿强烈的机关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将党组织关系转回村党组织并选入“两委”班子,以新村民的身份积极参与和引领乡村治理,充分发挥人才最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