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全书,读完这有点人走茶凉的结尾。
现在的心情,没有初读时看桃园三结义的美好憧憬,也没有读意正浓时观三国领袖明争暗夺的大开眼界。细细回味,曲终人散的感觉并不是在这最后一回才有的,早在孔明逝去时,就散不去了。
我想每一本书就如同每一个人的一生,你不去打开它之前看到的仅是封面。而当你打开它,将经历艰涩难懂到慢慢习惯作者的表达方式,真的走入这本书的世界里,去体会去感受,去一起认识书中出现的所有。我想到了最后,即便是一个不好的结局,也并不妨碍这个人的本身,也并不妨碍这本书的本身。
《三国演义》,就是这样一本好书。与其感慨结局,不如来回忆精彩!
看三国之风云人物
孔明,三国中最佩服的人。他有情有义更有智有谋,在蜀营中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犹记得他对张飞的可爱应对,对黄忠的适时激将法,他的包容体现在始终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作为军师,孔明愿意出江湖的前提是刘备一定要信任他,从一开始他要的就有别于其他军师。事实上,孔明也值得刘备信任,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让多少后人深深感动。
关羽,三国中最忠义的人。关羽投降曹操时提出三大约定,这是关羽的权宜之计,也是他的最后底线。最终他凭借着自身能力和忠义形象,让不可一世的曹操都愿意为他让步。
一个始终重情重义的人,一个刚毅的直男,能在现实和理想间学着弹性处理,真是了不得。只可惜关羽最后还是因为自身的傲气所伤所亡。
曹操,应该讲他是一个厉害的人吧。但厉害到底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呢,他的抱负是一场深刻还是一场辜负呢。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他的诗,写得真好。
三国值得写的人很多很多,而现在脑海里最先浮起的,是这么三个人。
看三国之阴谋阳谋
空城计。孔明不费一兵一卒,用心理战智退十万大兵,真是奇计啊。最厉害的计谋往往是最简单的,这一战没有伤亡没有冲突,一切柔和地化解于无声中。
孔明弹的究竟是什么曲,司马懿脑海里来回了多少遍。孔明考虑自身“得”的同时,从来不忘将对方的“得”放在心上。传说孔明多智近妖,或许正因为他尽可能地考虑了所有,无论天时,地利,人和。
七擒七纵孟获。孔明为了让孟获真正心服口服,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给对方足够的任性空间,七次捉获孟获,又七次放走他。最终孟获感动于孔明的包容,真心归降于孔明,从此不再造反。
孔明不急吗,他急,但他知道有些时候用心才是最快的方式,急不能解决问题。想后来刘禅无故召回北伐中的孔明,眼见所有功夫一夜间功亏于匮,可孔明深知刘禅的信任才是最重要的,于是回了再说。这是孔明对刘禅的用心,也是他急却慢的选择背后的原因。
草船借箭。周瑜给了孔明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孔明要请周瑜合作就要有一些解决问题的能力。四两如何拨千斤,孔明动的不是劳力而只是是脑力。他在天色未明朗前让部队开船去曹营走一圈,箭就取回来了。武器全射在他的草人儿身上。
孔明是要弄点玄虚的,微微笑着让你猜不透他。鲁肃就搞不懂孔明在干什么,孔明邀他在船上悠悠喝着茶就把箭造好了。孔明信任别人但从来保留自己,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他了然于心,只为大局负责。
三国的计谋何其多,本也想写几个不同人物的计谋,奈何我印象最深的几个全是孔明的。或许这也足以证明,孔明的优秀不仅仅超越别人,还远远超越。
如果接着往下写,我或许会写三国之性格与成败,三国之情与义,三国之巾帼不让须眉,三国之分与合......
《三国演义》是一本怎样精彩的书,还看你这一生会读多少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