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我妈推荐了一本书:心理学家尼娜·布朗的《自私的父母》。
她八成是被书名给气懵了,把书搁架上三个月也没看。
我识趣地把书收回来,但想想,还是该写篇文章为它正名:它是本好书,不该因为翻译过来的书名被埋没了。
每个人都是孩子,而且首先是孩子
这本书的英文名是“Children of the Self-Absorbed”,准确的翻译应该是:“自恋者的孩子”。
它的内容也是如此:不关心父母,只关心孩子。
为什么只关心孩子呢?
因为,每个人都是孩子。每个人都是以孩子的身份来到这个世界。我们见过所有人“生而为孩子”,却从没有见过谁“生而为父母”。
所以,把关注点放在孩子身上,就是在帮助所有人。
然而,为人父母者却常常忘了这一点,忘了自己也是孩子,而且首先是个孩子。
自查:你是不是被伤害的孩子?
无论你今年是10岁、30岁、50岁还是80岁,你首先是个孩子,而且有可能是个被伤害的孩子。
你所受的伤害深藏在你的心理和行为模式中。你可能从未发觉,但它们却在你无意识的状态下,左右着你的一举一动和喜怒哀乐。
尼娜·布朗在书中给出了很多自查方法。在这里,我只简单地列出十条,说明受到伤害的成年子女有哪些典型心理和行为:
1. 你会为了取悦别人,而做自己不想做的事。
2. 你认为不让别人失望是你的责任。
3. 你觉得自己需要对别人的幸福负责,即使他人完全有能力照顾自己。
4. 你会尽量保持气氛和谐融洽,因为你不想感受到冲突带来的那种不舒服、痛苦的感觉。你觉得自己有责任防止冲突发生。
5. 你无法对鸡毛蒜皮般琐碎的烦恼一笑置之,因为你认为别人的言行都是针对你。
6. 你非常渴求夸奖和表扬。你主要关心外界的认同和接受,而忽略了自我认同和接受。
7. 一旦别人说你自私或自我中心,你会立刻感觉愧疚、耻辱,或者愤怒。而不是去判断这种指责是不是正确。
8. 你觉得被背叛是自己的错,自己不够好才会被背叛。
9. 你有完美主义倾向。你对待别人像对待自己一样严格、苛刻。你不理解别人怎么可以对自己的不完美心安理得。
10. 你认为自己的方法才是正确的,如果别人可以跟你保持步调一致,按你的方式行事、思考、感受,世界会变得更好。
在这些典型心理和行为中,你占了几条呢?
假如你的回答大多为“是”,那么可以判断:作为孩子,你也曾受到伤害。很不幸,但也很常见:你的养育者具有破坏性自恋心理。
反思:你会不会无意识地伤害自己和他人?
破坏性自恋模式的父母会在养育你的过程中,无意识地伤害你。这种伤害不是因为Ta不爱你,而是因为Ta也有未治愈的创伤。
虽然这种伤害常常以“爱”的名义发生,但却不可小视。因为它从儿童期就开始塑造你的人格和心理,改变你的行为和举止。
从受伤害的人,到伤害人的人,这之间往往只有一线之隔。
有些受伤害的人会无意识地伤害自己:
1. 你无意识地内化了父母对你的负面看法,继而破罐子破摔,通过伤害自己,来确保父母的看法全都应验。
2. 你对自己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因为自己的失败而指责自己,因为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情而指责自己。
3. 当事情不能按你的愿望进行时,你会精神萎靡,感到沮丧、绝望、无助、无能,而无法采取积极的行动。
4. 你贬低自己,不懂得欣赏自己,习惯于过多关注自己的缺点,而轻视自己的成就和优势。你把这种自我贬低美化为谦虚。
5. 你抬高自己,为自己的缺点辩护,认为自己从不会犯错,比别人更优越。这种自我膨胀阻止了你的成长,也破坏了你的人际关系。
有些受伤害的人会无意识地伤害他人:
1. 当你不能直接攻击伤害你的人时,你会使用置换的防御机制,去攻击更安全的目标。这就像笑话里所说的:老板训斥了你,你回家责备老婆,老婆骂儿子,儿子踢猫。
2. 你总是倾向于指责和怪罪他人。你指出别人的错误,并不是单纯抱着建设性的目的,而是想要羞辱别人,让他感到内疚。
3. 你用各种对立的、抗拒的、挑衅的行为,来发泄情绪。比如,你故意破坏规则;不与别人合作;拒绝机动灵活,坚持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拖延,忘记兑现诺言;等等。
4. 你占别人的便宜,以炫耀自己的优越感和表达你对他的轻蔑。比如,你不敲门就进入别人的房间;让小孩替你做你本来可以自己做的事;让下属帮你处理私事;等等。
5. 你对别人提出不合理的要求,而不能理解别人也是独立的个体,也和你一样有自己想做和不想做的事。比如,你要求别人为你改变;要求别人按你的想法生活;要求别人有读心术,满足你的需要;等等。
警惕:你的破坏性自恋心理正在形成?
经过上文的剖析,这条伤害的链条已经很清晰了:破坏性自恋模式的父母会在完全无意识的状态下,把伤害传递给孩子。孩子在创伤中成长,人格和心理都受到影响,继而由无意识的受害者转变为无意识的加害者……
在这个链条里,没有人应该承担全部责任。因为,每个人生来都是孩子。无论伤害你的人有多么糟糕,Ta也曾经是一个受到伤害的孩子。
可是,在这个链条里,也没有人完全清白和无辜。除非,Ta在成长的过程中自我觉醒,斩断了这个伤害的链条。
尼娜·布朗总结了成年子女的十个常见自恋特征,我们可以用来对照自己,保持警惕:
一、特权感
你认为自己应该被优待,而别人应该承认你拥有特权。你应该得到奖励;你的过错应该被原谅;你可以对别人说任何话、做任何事,而他人不能拒绝。
二、寻求注意
没有别人的注意,你就会怀疑自己的存在感、价值感。所以,你大声说话,进出高调;打断别人的谈话;挑事儿,争吵,打架,喜欢抢风头。
三、寻求仰慕
你吹嘘、自夸,引诱别人夸自己。因为你感到:内心的满足和自豪对你来说还远远不够,你需要外界的肯定、赞扬,甚至嫉妒。
四、自我夸大
你过分估计自己的价值,意识不到自己的缺点和能力的上限。你承担过多责任,试图成为一个超人;傲慢,蔑视别人,觉得别人不如自己;所有的事情一定都要自己做。
五、被剥削的自我
你感觉自己被剥夺、忽略、轻视和不公正地对待,但你不是采取积极的行动去赢得认可,而是抱怨、吹毛求疵、郁郁寡欢。
六、缺乏同理心
你缺乏与人共情的能力,仅仅听到别人说话的内容,却很难理解这些话背后的感受。在倾听别人的时候,你经常会走神。
七、自我延伸
你不尊重别人的边界,认为别人都是自己的延伸。你不经许可就拿别人的东西;替别人做决定、做选择;问一些非常私人的问题,比如“你打算什么时候结婚?”
八、需要被认为是独一无二的
你要求别人认识到你的独特性,对你毕恭毕敬。你无法意识到他人也是独特的、有价值的。你总是指出别人的错误和缺点,指出别人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
九、剥削别人
你利用别人为自己服务。你使用“如果你爱我”、“如果你在乎我”等句式,让别人做他不愿意做的事;你要求别人放下手上的事,为你做事;你把自己的痛苦全部怪在别人头上。
十、核心自我的空虚
你感到内心空虚,需要一些东西来填补,但你不知道自己缺失的究竟是什么。你采取一些替代手段,比如:盲目皈依于某种宗教或邪教;酗酒;赌博;过度消费;等等。
你是不是也有其中的某些特征呢?
我曾经和一个朋友讨论过这个问题,他认为看这种书、思考这种问题就是“钻牛角尖”,完全没有必要。
而我的观点恰恰相反:“钻牛角尖”是一种可贵的精神。
一个人愿意直面自己、剖析自己,这意味着Ta有自我疗愈、成长和完善的可能性。这也意味着,Ta对自己的亲人怀着深刻的爱,不希望自己无意识地伤害到他们。
世上不缺“表面一团和气,心里一团怨气”的人,缺的是肯“钻牛角尖”的人——这样的人越多,未来受伤害的孩子就越少。
你说是不是这个理?
我的读书感想
尼娜·布朗的书有些欠缺条理,但其中很多段落都极具启发性。因此,我把受到启发的一些零碎感想也记录在这里:
关于无条件的爱
对一个人充分认可,不是说Ta永远正确,也不是说你认可Ta的所有做法,而是说你能够区分Ta这个人和Ta的行为。即使有时你不认可Ta的某种做法,但你仍然认可Ta这个人。这就是所谓“无条件的爱”。
“无论你做什么,我都爱你。”我们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但在心里却仍然保留着各种期望和要求。一旦对方没有达到标准,我们就转而愤怒地指责:你怎么可以这样?你太让我失望了!
在对方眼里,我们的语言和行为是背离的。在我们暴怒的时候,不被接受的不仅是Ta所做的这件事,还包括Ta这个人。所以,我们的爱并不是“无条件的”。
关于批评和指责的风险
我们常常批评和指责,并且为此辩护:我批评Ta是为了Ta好,是为了使Ta进步。
然而,批评和指责有一个重大风险:如果对方被挫伤,那么Ta会内化这种负面评价,并且无意识地推动这个预言的自我实现。
结果就成了:你批评得越多,Ta表现得越糟糕。仿佛是为了证明你的批评没有错。
关于完美主义者
完美主义者难以原谅自己犯错误,也难以原谅别人犯错误。Ta对待别人像对待自己一样严苛,不明白:为什么别人不像Ta一样,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和不完美。
完美主义者没能看到的是:别人对“还不错”感到满意,恰恰是一种更健康的心理状态。
关于不同的观点和生活方式
与你不同,不意味着他人就是错的、坏的、不合格的或是值得羞耻的。
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世间有多种思维和行事方式,并无绝对的优劣高下之分,每个人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那一种。
关于控制他人和不合理的要求
控制往往是痛苦的根源。你误以为是对方不满足你的要求,才造成了你的痛苦。其实不然,是你试图控制对方的行为,造成了痛苦。
当你把自身的幸福寄托于对他人的要求,你就会产生一个幻觉:好像只要对方做了什么,你就会幸福。然而,一旦你的要求被满足,下一个要求就会立刻产生。你贪得无厌,你不会幸福。
因为,你从一开始就错了:幸福只能向内求,不能向外求。除了你自己,没有人应该对你的情绪负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