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时代的我,身边总会有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一起打饭一起打开水一起回宿舍甚至一起去厕所,连课间操都是手拉着手一起去操场,结束后再手拉着手一起回教室。彼此陪伴,每天如此。
记得有那么几天,好朋友生病了没能去学校。突然间就会有很强的失落感。就会寻求与期待跟其他同学一起。多少年回忆起,都是浓浓的深厚的同学情!不可磨灭。
前些年出去上课,当发现没有一起同行的熟悉的同学,一个人坐着的旁边的座位上空了出来,课堂练习的时候还要尴尬的去凑别人的堆等等。就会涌现出尴尬和孤独的感觉!
有人跟我经历过同样的心境,也有人在同样的情况下跟我经历着完全不一样的心境。十几岁时那样的经历很美好!三十几岁时再有那么害怕就不太美好了。心性的成熟度确实跟年龄不完全成正比例。如果没有意识改变和提高,没有觉知的生活,一辈子可能只用了一种思维在活。就像很多人做饭不太好吃,做了一辈子的饭,却依然只能是一个味道一个评价。想想改变难吗?不难。改变难吗?也难。
心性是一个自我的东西。当内心有很多的害怕,孤单时,就更加在意别人的眼光别人的评价。这时候,借用外力可以填补内心的需求。当失去外力时,内心的坑洞便凸现出来。身为当事人,非常的害怕去体会那些属于自己内心坑洞的情绪情感。在这个阶段,更容易走向拼命向外抓取的道路。拥有外力时,天是蓝的,生活是甜的,何其幸福。失去外力时,人性是灰暗的,道路是坎坷的,何其哀苦。生命的转折点可以从这里发生,有人从不适里找到方法,有人从痛苦里反思成长,有人从改变里实现了跃迁。
去看见自己的固有模式,去了解更多不同版本的应对故事,去梳理自己内心坑洞的情绪情感需求。把自己扔进自己的坑里,一个人给自己做各种好吃的。一个人去爬上,一个人去散步,一个人发呆,一个人放空,一个人显摆给自己看。写写粉笔字;跟小孩子一起疯玩;用这彩色普通话念念鲁米的诗;去闻青草的味道;把床头摆上青芒果,为了它的味道,直到放坏为止;喷一天的爽肤水……一个人做让自己感到最舒服的事情……
有那么一天,我发现在团体里,我忘记了我之前害怕的尴尬和孤单。我需要亲密,享受亲密,我能在人群中肆无忌惮的笑,我也非常享受独处带给自己的滋养。而且,每一天适当的独处反而成为了必要和必须。
当发现自己的这个变化以后,同时发现,也明白了关系是动态的这句话。关系不是只有亲密这一种形式是自己需要的了。关系还可以疏离,还可以淡忘,可以远,也可以近,当然也可以很亲近。不同的时候是不同的需要。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需要。自己可以主动创造某些想要的关系,也可以主动选择需要或者不需要的关系。接受目前任何关系里如其所是的状态。很多人说,足够尊重对方的当下,在不那么用力之后的前方,往往会呈现自己想要的别样的风景。
现在的我,身处风景里。
明天的我,一步一景。
你的呢?
你的故事有我愿意听!我一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