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对行为主义发起挑战的是加拿大的一位神经外科医生怀尔德·彭菲尔德,他通过对癫痫患者的研究发现,大脑感觉和运动皮层存在对应躯体各器官的图谱,换句话说就是对人体的物理表征。
大脑皮层表征的身体器官与真实尺寸不成比例。相反,它与器官的神经分布数量成正比:神经越多,对应的脑区面积越大。
彭菲尔德连同他的亲密助手、生理学家赫伯特·贾斯珀共同启动了对脑功能定位的研究。彭菲尔德的意识概念有两个含义:其一指的是惊醒、觉醒的意识状态,即非昏睡状态;其二指的是笛卡尔所说的意识,即想法和关于想法的想法,在此基础上,他又添加了注意这一必要成分。
他的一名叫唐纳德·赫布的团队成员做出了出色的研究。赫布推测许多神经元能组成联合体,共同构成一个独立的加工单元。单元间的连接模式形成算法,算法又决定了大脑对刺激的反应;连接模式是可改变的,算法也会随之变化。
赫布还指出,大脑不仅在刺激出现时活动,而且一直保持运作;来自外界的输入只能对持续进行中的脑活动造成影响。这为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的设计者提供了启发。
20世纪50年代,一群年轻的科学家创立了认知心理学,从而成功地削弱了行为主义对美国心理学界的控制。
促使乔治·米勒背叛他的行为主义的是第一代信息处理语言的诞生,以及约翰·冯·诺伊曼提出的神经元组织假说,认为大脑的运作方式可能类似一台大型并行计算机。
而最终促使他转变观念的可能是伟大的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他证明了言语序列的可预测性遵从语法规则而非概率规则,从而撼动了心理学的根基。他认为,语法是与生俱来且普遍存在的,也就是说,所有人都懂语法,语法在人出生之时就已印刻于脑内。这使得白板理论面临破产。
米勒开始尝试将乔姆斯基的理论应用于心理学,他的终极目的是理解脑和心智如何整体运作。
他认为,意识是一个被滥用的词汇,根据语境的不同,它可以指一种生存状态,一种物质,一个加工过程,一个位置,一个附带现象,一种物质的突出性质,或是唯一的真理。因此,他建议应该暂时摒弃这个词,直到未来找到更精确的词来代替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