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和一位漂亮女士坐在一起一个小时,你觉得仿佛只过了一分钟;但如果让你坐在滚热的火炉边上一分钟,你会觉得像过了一个小时。”——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在生活中,我们也时常会有这样的时间错觉。
小时候,特别喜欢过年,因为一过年就有各种好玩的好吃的,生活处处是惊喜。于是,每天总是数着指头盼望着过年,那时候的日子真的过得好慢,慢得用分秒计算,慢得在梦中过了好几个年,醒来却只睡了十分钟。
长大后,时间仿佛装了加速器,时间开始以年为单位,甚至“三年”或“十年”为单位,刷刷一个十年没了,再刷刷又过了十年,毕业了,工作了,每天为生活奔波,还没来得及细想自己都干了些什么,一年又过完了。
大家都明白,时间还是一天24小时,并没有加速或变慢,变化的是我们的时间感知。心理学家哈蒙德研究发现,我们对时间的感知,跟我们吸收、处理、储存的信息量紧密相关。
对于小孩子来说,一切都是新奇的,充满未知的,值得全身心的投入,不断的往记忆中存储新的事物。因为大脑的高频运转,事后回想便有一种心理上的错觉,仿佛花了很长时间去适应这些新奇有趣的事物。
长大后,生活似乎进入了一种可预测的状态,工作、社交、日常琐事,生活开始过得浑浑噩噩,懒得再去关注究竟发生了什么,因为所发生的事情都是自己熟悉的。大脑存储的新记忆越来越少,常处于低频运转甚至待机状态,回顾起来便感觉时间飞逝,自己好像什么也没做,一天又过完了。
许渊冲说,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如果我们懒得去存储新的记忆,那我们是真的在活着吗?仔细想想,有点悲伤。
为了防止生命的加速流逝,有人建议去体验刺激兴奋的生活,给自己制造新鲜感,唤醒大脑的运转;也有很多人提倡把每一天当作最后一天来活,这些观点都不错,但并不现实,而且重要的是,新鲜有趣的事物只会让你事后回想时,产生控制时间流逝速度的错觉而已。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去操控当下对时间的感知呢?
英国一位科学记者也注意到这个问题,她26岁时经历过一场车祸,在撞上迎面而来的车时,她感觉到一切就像慢动作电影,她发现时间原来可以走得这么慢。而她在自己的婚礼上,却发现了完全相反的感受,时间过得飞快以至于都记不清那天的任何细节。 她想,如果可以选择像那场车祸的慢动作一样,记住每一秒的回忆,记住婚礼誓言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想法,生活不是充满意义?
于是,她就为自己设立了一个挑战——改变自己对当下时间的感知。她先后拜访了哈佛大学、纽约大学、伦敦大学、牛津大学等知名机构的专家和学者,通过各种实验训练,亲身调研,最后成功地完成了挑战。她把这一过程一一写下来,记录在《认知迭代》这本书里,这位拿自己当小白鼠试验的人就是卡罗琳.威廉姆斯。
卡罗琳.威廉姆斯,毕业于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生物学学士,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科学传播硕士,不仅是位科学记者,也是《新科学家》杂志的专题编辑和撰稿人,同时还是英国广播公司电台制作人。她一直以来受到注意力不集中的困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她参加了一项大脑强化训练,并以此为始,在接下来一年多的时间里,根据现代科学方法尝试了不同的干预措施,让自己的心智控制能力和认知技能得到很大的提升,大大的改变了自己的生活。《认知迭代》记录了卡罗琳.威廉姆斯关于大脑可塑性的调研和实验训练过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视角去认识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大脑。
一、越长大真的时间过得越快吗?
很多人感觉“人越老时间过得越快”,似乎人对时间的感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英国基尔大学资深时间研究员约翰.威尔顿(John.Wearden)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实验测试,一组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一组是年轻的大学生,实验内容是通过智能手机应用程序打断受测者正在做的事情,询问他们正在做什么、感觉如何以及时间过得有多块。实验表明,不同年龄段的人,对当下的时间感知并没有显著的区别,唯一能让他们的时间感知发生变化的是他们正在所的事情以及做事时的心情。
换句话说,对于当下所感知的时间来说,情绪和注意力起到了关键作用,年龄似乎不会造成任何影响。这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说的是一个道理,如果你对正在做的事情感兴趣,全身心投入,你就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反之,你心情不好或者无聊,就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这才是时间错觉的关键。
长大后,我们的大脑懒得去存储新的记忆,其实就是我们对正在做的事情不再感到新奇,习以为常,导致注意力缺失。这也就是卡罗琳.威廉姆斯在书中提到的潜念理论,潜念理论认为,注意力缺失通常是因为大脑对某项任务习以为常时,会转换为自动模式(潜念),将更专注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因此我们的大脑常容易分心走神。
除了潜念,造成我们无法集中注意力的内在因素还有很多,比如无聊、焦虑等其他精神状态,都会让我们无法专注,作者卡罗琳就是因为焦虑问题阻碍了她的专注。
想要操控自己对当下时间的感知,就意味着要控制自己的注意力。那么想要集中注意力,需要将这些“走神”模式完全关闭吗?
二、保持专注,需要完全关闭“走神”模式吗?
说到分心走神,可能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不好的精神状态。想要让自己保持专注,就要关闭自己的“走神”模式吗?
波士顿大学神经学教授麦克.艾斯特曼(Mike.Esterman)认为,注意力的最终状态是流动的,就像你在一片海洋上乘风破浪,这并不是坏事,反而是一切的关键,他建议我们去拥抱这些波动。
作者卡罗琳在训练中也发现,保持专注需要消耗大量的精力,注意力也无法长时间保持高度集中,学会让大脑在专注和走神两种状态中自由切换,在大脑需要走神时,任其随意漫游,并在它没有走得太远时及时恢复正常状态,这才是保持专注的最佳方法。
卡罗琳在书中总结出的她认为最有用、最有必要学会超控的几种精神状态:
在生活中,卡罗琳就是利用这一框架来理解和控制自己的精神状态,去完成需要完成的事情。例如:早上起床时感觉很疲惫,无法集中注意力,她便做一些创意思考;如果有紧急的需要集中注意力的工作,她就喝杯咖啡或浓茶,出门散步一会儿,让自己的精神切换到放松状态再回到书桌前;如果发现自己开始分心,她会有意识的将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身体和思维上,看是否出了什么问题需要注意,然后做一些让身体放松的事情,再专注于工作;如果感觉日子匆匆,她就会停下来,有意识的关注周围的细节,让时间变回正常的速度,获得掌控感。
想掌控大脑在专注和走神之间自由切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的练习,直到进入某种“心流”状态。卡罗琳说,她之所以取得成功,都是因为能够进入到针对不同任务的合适“状态”,或者至少在不在状态的时候想办法做出改变。一旦进入“心流”状态,我们对生活的感知和大脑应对任务的效率就会有天翻地覆的变化。
三、注意力的驾驭技巧
对于时间感知,我们关注时间的时候,实际上关注的是自己的身体和精神。通过自我察觉找到最合适的精神状态,逐步加以训练,我们都能够提升自己的专注能力。卡罗琳通过一年多的亲身训练和体验,总结出一些驾驭注意力的技巧:
1、定期休息:我们的大脑可以保持90分钟的警觉,根据这一原则,我们每天最好休息五到六次。休息的时间不一定需要很长时间,但是一定要完全的分心。
2、正念冥想或瑜伽:一开始,卡罗琳对于冥想有所怀疑,但是经过冥想训练后,不得不承认,冥想是有用的。每天坚持冥想,哪怕只有10分钟。哈佛医学院神经科学家萨拉.拉扎尔(Sara.Lazar)在研究冥想对大脑的影响中发现,长期冥想者的大脑中后扣带皮层区域的活动相对较少,而后扣带皮层主要控制分心和走神。瑜伽和冥想具有相同的作用,不喜欢冥想的人也可用瑜伽代替。
3、观察自然景观的照片: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自然景观而不是城市景观。大自然的魅力能够对我们的注意力产生神奇的效果,米哈里.契克森米哈顿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在《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一书里面也提到过这一点。
4、保持体温:我们的体温在低于37摄氏度时,很难集中注意力。按照这一标准,早晨刚起床的这段时间最不适合集中注意力,而上午10点到12点、下午3点到6点则是最容易专注的时间段。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便的方法来改变这一需求,如:通过运动或热水澡要增加体温,在短时间内获得专注。
想要抓住时间,获得对时间的掌控感,并不需要让生活时刻充满新奇和乐趣,只需把注意力集中在此时此刻,学会关注当下正在发生的每一个细枝末节。我知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是这么做绝对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