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末三国时期,各路军阀混战不断,大家都是以灭掉对手为目标。然而,有时候,因为种种原因或是特殊环境,军阀们会有合作的情况,例如结成联军去打某个特别强大的敌人。今天,我想给你们介绍在这段时间里,发生过的4次有名的联军事件,其中2次失败得惨不忍睹,另2次都实现了各自的目的。
首先要说的是关东联军,这个名字听起来很熟悉吧?就是讨伐董卓那支部队。
关东联军讨伐董卓
它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十八路诸侯”,在小说《三国演义》里,他们总共被描写成由18个老大组成,但实际上远不止这么多,像刘备这类实力较弱的势力,还有“黑山军”那种不太光彩的队伍,也都加入了进来。
他们其实都至少凑了20股兵力。
在关东联军中,大家都有点儿忙活,既要顾着防御自家地盘,还要去前线参加战斗,他们主要在荆州南阳(鲁阳)、司隶河内、豫州颍川以及兖州陈留(酸枣)四处进攻董卓占领的洛阳。
这些地方像包饺子似的把洛阳夹住了,由于位置都在函谷关以东,所以才叫关东联军。
这可真是群英荟萃啊,其中有曹操、袁绍、袁术、孙坚、刘备、刘表等重要人物,他们的目标就是拿下洛阳、长安,解救汉献帝。
然而,关东联军的实际行动并不怎么给力。
虽然后来他们真的跟董卓干了几场大战——“河阳津之战”、“汴水之战”、“梁东之战”,但最后输得一塌糊涂。
特别是在“汴水之战”中,这场败仗让关东联军彻底失去信心,只剩下袁术和孙坚还坚持战斗。
到了初平二年(即公元191年),孙坚成功进驻洛阳,但此时的关东联军已经开始内部混乱,这个看似庞大的联合组织终于走到了尽头。
袁绍、鲜卑、刘虞旧部、乌桓联军推翻公孙瓒
公孙瓒可是汉末三国时期的一个强悍角色,除了有战功累累外,他的地理位置也相当优越,他能轻易招募大批骑兵,对步兵有明显的优势。
几乎每场和袁绍的战斗都是旗鼓相当,互有胜负。从初平二年到初平四年期间(即公元191到193年),公孙瓒和袁绍基本算是河北最强的两个军阀了。
然而跟袁绍不一样,公孙瓒不是个地方官儿,得听令于幽州牧刘虞。他们俩闹别扭,刘虞不愿给公孙瓒用来打仗的钱粮,矛盾愈来愈大,最后直接动了手。
但刘虞太弱,禁不住公孙瓒翻盘。公孙瓒占了刘虞的地,还把他宰了,牢牢控制了幽州(不过辽东归公孙度管)。
刘虞在幽州挺吃得开,跟乌桓、鲜卑这些边疆民族关系挺好。
他死后,公孙瓒就此惹恼不少人,引起了报复。
他的旧部、乌桓、鲜卑军、袁绍手下将领麹义,还有被袁绍扣押的刘虞儿子刘和,组成了联军,给公孙瓒带来了不小的麻烦。这虽没能灭掉公孙瓒,却使袁绍占了优势。
孙刘联军联合对抗曹老板
三国时期的起点其实有三种不同看法,有人说该算是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孙刘联军打败曹操那次。
所以,他们两位对三国历史的影响不言而喻。
这时,曹操几乎统一了河北(只差辽东公孙氏),关西各路诸侯都甘愿屈膝于他。然后,曹操开始急速进攻荆州。
就在这个生死攸关的时候,荆州的老大刘表病死。
小刘琮迫不及待地投靠曹操,刘皇叔刘备自己打不过,看着小刘琮就气不打一处来,只好带着人马往南跑。
刘备本来想去江陵找援兵,结果一路上拉着民众逃命,结果被曹纯在当阳长坂打得七零八落。关键时刻,鲁肃挤过来和刘备谈合作。
在曹操这个大鳄面前,两人只好当盟友了。
在“赤壁之战”里,孙刘联军正面痛扁了曹操大军,曹操原本打算“搞定孙权”的战略失败,还得吐出已经占领的荆州;
接着在“南郡之战”中,联军再下一城,拿下战略重镇江陵,从此打开入蜀的大门和攻打襄、樊的出口。刘备借机拿下零陵、武陵、桂阳、长沙四县,孙刘联军瓜分了荆州的大半。
经过一番利益交换,刘备顺利搞到南郡,干掉刘璋掌握了西川,孙权也从零陵出发,拿下了交州。
关中联军成了曹操的陪衬
咱们说说曹操打的最牛的那次大战役吧,我觉得是建安十六年(也就是211年)那场名叫"潼关之战"或"渭南之战"的大战。
当时与曹操对着干的就是那些表面上臣服于他,却其实听命于己的关西军阀们。
主要就是韩遂和马超(马腾)两个大头儿子,外加侯选、程银、杨秋、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等家伙。这堆人就是所谓的"关中十将"。
就在"赤壁之战"败北后,曹操决定不往南方攻打刘表、孙权了,转而往西北的汉中去对付张鲁。表面说自己要打张鲁得经过关中,实际上却是想把这些关西军阀全收拾了。这些军阀当然不让,所以闹起来了。
这些关中联军虽然人多势众,士兵战斗力也猛,但他们内部矛盾重重,两盟友马超跟韩遂可是有杀母之仇呢!
更搞笑的是,马超还差点儿被韩遂手下阎行整死。这样子哪儿可能赢啊?最后曹操用计挑拨韩、马之间的关系,再让大伙儿见识到了他的铁骑大军,这场仗就这么完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