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背过很多诗,学过很多历史。我不知道,我随口背过的一首诗,背后竟然有那么荡气回肠的故事。我不知道我随手翻过的一页历史书,就是一个人漫长却又短暂的一生。
我不知道影片所讲之事是不是都是史实,或者是有些许虚构。但我深深地被影片讲诉的故事所吸引,从而对大唐的历史以及中华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处我仅针对此片点评,暂不考究所有历史细节。
这是高适和李白相识相遇相知的故事。
李白和高适的情谊,我很感动。不过我最喜欢的是高适的情节。
他是那种人——脑子不是很聪明,学东西也比较慢,需要下苦功夫,付出几倍于常人的努力才能达到还算不错的水平。
少时,他读书困难,看字仿佛在游走。写字也不是很好看。虽然读书和作诗不是很好,但他苦练武功和枪法,练成了高家枪法。后来父亲离世,他决定去长安闯荡,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在此途中,因为意外解决了李白的问题与李白结为朋友,一同出行。
不同于李白的潇洒,才气绝人,聪慧。他有些木讷,还带有口吃。起初李白教他相扑,他屡次被打败。但他还是在一遍遍的失败中习得了技巧,后来打败了李白。
因为作诗不成,不会科举,又因为高家衰落,在长安求人无门,于是他决定回乡重新苦练。但在回乡前,他决定先奔赴与李白在扬州的一年之约。这次重聚他的枪法被裴十二打败后,他竟然改掉了口吃的毛病,也更让他认识到自己实力还不够,于是他回家继续苦练枪法。
他还坚持读书,找了各种方法,让村里的小孩帮他读,他努力记下,同时他在河边锻炼身体。他知道,自己得足够努力足够拼命才能优秀。后来他神奇地发现,自己能够自己读书了,也能写一些诗了。
后来,他去了蓟州,从军报国,像他的祖父那样!总将军想让他当个军中的文书,他不肯,他就愿意驰骋疆场!于是让他和一个带领一支队伍的头儿比相扑,赢了才准。多亏李白对他的教导和他自己的努力,他赢了!他成功去带兵打仗!可是,在大敌来临时,将领们以生命抵抗,他带着兵退兵的时候,却发现总将军却在营帐中和美人欢乐!他很愤慨,写下那首流传千古的诗《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最令我深刻的莫过于那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写出这绝佳边塞诗,不仅在于今日的触景生情,更在于一直在努力练习写诗!
他同时也明白,蓟州不是久留之地,他又决定返乡了。不过在返乡前,为了救下李白,他又救下郭子仪,为此欠了哥舒翰一个人情——10年后去他那随时效命。
后来,李白发达时,又喊他去长安,结果李白却忘了约定,没有和他好好相会。他又独自离开了,去了哥舒翰那,履行自己的诺言。此时,他已经40多岁了。
后来安史之乱兴起,他于乱世中,终于凭借自己的才能,当上了节度使,并在平定叛乱时,起了中流砥柱之作用,哪怕功劳都归于严武也在所不辞。他当年拼命救下的郭子仪,也在这次安史之乱中,收复长安。他的功劳绝对不容小觑!他也许想要名声和荣誉,但他更想要国泰民安,一切以大局为重!
最后影片说,他是唐朝的诗人中,功业最显著者!
从另一方面说,他甚至是一个世俗意义上的"失败者"。40多岁才由从八品小官官至节度使。后来不久后就因为为人正直而被贬,又过2年后去世。他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不得志中度过。
不过同时我也看到了另一面,看到了很多人的影子。虽然他天生有些愚笨,却一直勤学苦读苦练,从不会作诗到作出流传千古的诗,从武艺不精到枪法精绝。他一开始虽然没有像祖父那样军功显赫,却也不抱怨,认真地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他始终踏踏实实,为人正直,认真地生活,充分享受每一个当下。
要说给我什么最大的启示,我想那必定是——不必焦虑时光,不必与他人比较。我们需要做好我们自己,而不是羡慕别人的光彩。太阳有太阳的光辉,而星星有星星的光芒。有句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对一件事情,我们必定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但又不强求结果,顺其自然,减少执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