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只小小鸟,想飞却怎么也飞不高....”, 是熟悉的老歌,把我带回了这场征程的起点
在古代,有钱人家可以让小孩子读私塾,请一个先生来家中教幼童们背三字经。在20几年前的穷乡僻壤,我的启蒙教育就这样稀里糊涂地开始了。村里只有一个教书先生,整个村的孩子都是他教,不过我们没有学校,村里就一起出钱建了一个平房,用水泥涂抹两边墙,涂成一个矩形当黑板,这边是一年级,那边是二年级。由于先生的能力有限,所以我们到了三年级就必须去隔壁村子的村小学继续上,有些哥哥姐姐们为了带着弟弟妹妹一起去隔壁村子上学,留了好多年的级。
那时的学费可以拿一袋米或几斤肉或几条鱼去先生家,也就定下来了。我家人多,奶奶是既给钱又送米。每年收成的时候,总叨唠,“收成不好,就没有米送给先生,你们几个小罗罗怎么跟哥哥姐姐去上学呀!”,边说边吆喝我们帮她看着已经收好的稻米。那时我弟年级太小,先生不让,奶奶就天还没亮就拖家带小地去先生家里哀求,让他不要放学关我们,还有让她最小的孙子跟着去上学。
那时村里建的学校在村西边,我家住村东边,所以有一段路程。先生家住中间。我依稀记得在虫鸣蛙声中去往先生的家里,等先生起床,带着我们去上学,奶奶这才安心地回去了。后来平房经常漏水,需要修补,我们就搬到村里祠堂里去读书了。在祠堂的上学岁月,我已不太记得,可能是一段特别艰苦的日子,脑海里只剩下搬着桌椅去往祠堂的路上,我泪水不止,因为我得到的课桌里面是破的,让我特别不高兴。
时间滴滴嗒嗒,我们又回到了当初的小平房,装修后,平房似乎焕然一新,黑板也像模像样。听说是村里有人像上级说了,请求了支援。在平房里,我读完了二年级,但似乎用了好长时间,眼看就要到三年级了,我终于要走出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了,内心充满期待。去往外村小学的路上,有个水库,水库泛洪的时候,回到家犹如跋涉千里,水库干涸的时候,我们一行人踏着泥泞的土地,穿流而行,很快就到了学校的另一个大门。
那时的四季非常分明,夏季梅雨多,中午都回不了家吃饭,奶奶只好冒雨前来送饭,这一送就是三年。隔壁家的爷爷骂我奶奶,说是她兴起的,现在全村的人都要送饭给孙子孙女吃。我们孩子只管自己,有得吃就行,根本没想过外面的暴风骤雨。
放学回家的路上,除了有个水库,还有个窑厂,村里有一位老人在里面打工,据说在村里财大气粗的。窑厂是周围许多未外出打工人的生计。每次上学的路上,只要看到窑厂烟囱冒出的黑烟,我就知道快到学校了,课间在操场看到黑烟快没了,我知道快放学了。
如今,水库没了,窑厂也关闭了,听说那个小学也没什么学生去了,原来时间是线性的,回忆却是弹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