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我去上海参加了在黄浦江边组织的李笑来《执行力》千人大课,这是我第一次就这件事情写文发表感受。
一方面。
这只是第一篇关于这次课的学习小结,学习是一个需要长期持续去做、去回看、去修正、再去做的过程,很难仅用一次总结来完整表达。
另一方面。
这是一次为期四天的“游学之旅”,是一次旅行,期间安排了一天学习而已。每一次旅行都是一次充电的过程,我一直期望自己学会一项宝贵的能力--如何愉快地玩耍,制造一次又一次有意义的旅行。
比如,第一次尝试连续骑行13公里+,试探了自己体能的极限,是一次前所未有的体验。因为自己生活在一座山城,这里“地铁楼中穿、十几楼出门是平街”,无法享受骑行的乐趣,因此才会出现飞越1700公里去骑自行车游街的怪事吧。
花了一周时间得出结论:
别学了,你根本没抓住要害,行动吧。
我从三个方面的思考得出了这个结论:
我学到什么?
我做了什么?
我有什么新计划?
▌李笑来都讲了什么
写在前面:
第一,我不能堆砌知识点,那是老师的东西并不是我的;
第二,我遇到了那个“定义时刻”,就是“一下子想通就变不回去的时刻”,课前课后内心产生了极大的冲突。
李笑来是谁?我无法准确定义他的身份:投资人?教育家?生意人?
姑且称呼他为亿万富翁吧。
他写过两本关于“认知”的书:
《把时间当作朋友》
《七年就是一辈子》
他去年在“得到”开了一个专栏:
《通往财富自由之路》
专栏内容就是这两本书的内容集合,线下课的内容就是结合策划、运营专栏的思路和实际效果,以及他个人的人生经历,将整个专栏的知识点整体做一次复盘,用实际“做到的成绩”来验证专栏的“理论知识”。
归纳总结之后,整个课程逻辑的源头至少是来自以下两本书:
《Beyond Feelings》
关于批判性思考的思维方法教科书
《普通心理学》
关于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现场所讲的每一个知识点、案例和段子,我几乎全都从其他地方听他说过或是看他写过,那么,重复花几千个大洋再来听现场,值得吗?
值得!
之所以这么坚信,是因为我已经察觉到自己的变化,心理上的,以及行动上的。当细微变化发生的刹那,我的选择也开始发生改变,引着我走的那条“路”也已经变了。
【蝴蝶效应】不就是印证这个道理么?!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微小变化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巨大连锁反应。所有能产生行动变化的学习,就是值得的。
▌我都发生了什么改变
通过一整天的学习,我有以下四方面的收获:
01 巩固旧知识,加深记忆
**02 **获得新启发,看到遗漏的要点
03 演讲的艺术,1个人如何独撑舞台1天?起承转合如何拿捏?
04 思考的艺术,这个问题是如何被抽丝剥茧的?这门课是如何被设计的?
特别是03/04,是全新的启发,我忽然意识到课程本身并不重要,而是观察讲课的这个人才最重要,比如观察和分析其思路和行动的产生原因、变化过程。
问: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什么?
答:认知差距。说人话就是,面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看到不同的东西,从而做出不同的选择,因此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知识本无用,改变了选择、产生了行动才有用。回顾过去一周,我也有了不少改变:
✤ 01 不参加读书活动,针对性地读自己的书
比如一个读书社群,每周会推荐一本书让大家共同阅读,但我开始不参加这类活动了,为什么呢?因为我要自己选书,选自己想读的和需要读的书。
经过一年的持续学习,我是真的爱上了读书。买回来的书在家里堆出一座座“小山丘”,一直梦想着能打造一壁书墙来给它们安家。我连自己想读的书都还没有读完,哪里还有精力去参加这类读书活动呢,除非正好遇到自己想读的那本。
当还需要别人来推荐书的时候,说明还没想清楚自己要干嘛,这是在主动选择“被别人牵着走”。一旦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方向之后,就应该朝着那个方向去持续投入注意力,而不再被别人左右,哪怕那个人是你的偶像。
✤ 02 本周没读没留言《通往财富自由之路》
上海回来后的这一周,反而没有读专栏的文章,不是因为它不重要,而是因为本周内容并不是我目前最迫切的需求。
就像读书是需要“选择性阅读”或“检索性阅读”,选中关键部分再只字不差地读下去,对我不重要的可以不读或者缓读。
所以,主动拒绝或放弃一些看上去还不错的选项,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能力。
✤ 03 每天坚持阅读《Beyond Feelings》
李笑来讲过一个笑话,一群数量巨大的中国人花了十几年时间“学英语”却依旧无法与老外无障碍交流,但每年依旧有数以万计的人还会把“学英语”列入自己的年度计划。问题是他们始终“只学不用”,如果用一年英语之后还不会用的话,那这辈子真的可以放弃了。
可笑的是,我也把“学英语”纳入了梦想清单,只不过现在被改为了“用英语”。
为了实现“读一本自己的英文原版书”的梦想,我开始了读《Beyond Feelings》的行动。我们有一个5个人的小群,坚持每天读这本书,哪怕只读1min。
选择它的原因是,作为一本练习思维能力的英文教科书,不仅内容能立刻为己所用,而且丰富的英文词句表达也非常有趣,哪怕读起来挺吃力的,但阅读、理解的过程实在美妙极了。
✤ 04 注重身体健康从每天微锻炼开始
都说身体是最大的本钱,但我却在牺牲健康去学习、赚钱。比如,连续坐着看书码字4-5个小时不动,本来身体就长期处于生病状态,也没有养好锻炼的习惯,导致身体状况越来越差,进入一种恶性循环。
每天还在学习“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有个P用啊,竟然连身体最重要都没有意识到。
所以呢,我开始了每天的微锻炼。由于身体现状不适合剧烈运动,先从小小的运动习惯开始培养起来,比如每天多走2000步、骑5分钟动感单车、打30分钟乒乓球等等。
还有就是保证每天7小时的睡眠时间,哪怕减少读写的时间也好,也要保障睡得足够饱。
人生是为了学习吗?不,人生是为了享乐,学习是为了更好地享乐,去享受这个世界的美好乐趣。
✤ 05 别学了,你根本没抓住核心要害
欲求不满又改变不了,终究是自己实力不够。“实力不够勤奋来凑”就行了吗?我在另一篇文章点击阅读《在加速发展的时代,如何跳级通关?》中提到【跳关密道】这个概念。
那款经典的超级玛丽采蘑菇游戏,有人仅花不到5分钟时间通关全程,他难道靠一关一关打过去的吗?当然不是,他是走了所有的【跳关密道】。
那些真正成功的【头部】,他们是靠【勤奋努力刻苦学习】去达成目标的吗?当然不是,他们找到了并去走了自己的【密道】而已。
而这些【密道】,别人可能不讲,讲了你也可能不信,信了你也不见得去做,做了也不见得就适合你……所以,还是要靠自己去找适合自己的那个【密道】。
ps:《在加速发展的时代,如何跳级通关?》一文被彭小六“423世界读书日征文活动”选中,并发布在【彭小六】公众号上,算是自己送给自己的一份惊喜吧,感谢六神帮我找的这张配图,超级喜欢!
那么,那些成功“破局”的极少数人的“核心要害”到底是什么呢?我试着从四个人身上,找出了两种答案。
我从两个男人身上找到一种答案:孤注一掷!
剽悍一只猫:
他曾经有过一段极度低谷阴郁的时光,为了找到出路,放弃掉已经在手的一切,孤注一掷地闭关写作几个月,在一年时间里快速崛起,成为超级IP;
Spenser:
辞掉体制内工作、卖掉房子,只身去香港读研,然后留港卖保险,又早早开始做自媒体,刷出不少爆款文,成为超级IP。
他们都曾经选择孤注一掷,敢于放弃既有的一切,在不知前程的背景下,对自己狠了一把。想想我自己呢?6年半前也干过一次“孤注一掷”,那次之后成功跨行业、跨职位跳槽了。那么现在呢?貌似差了一点点原来的勇气。
从另外两个男人身上找到另一种答案:底层逻辑!
黄有璨:
作为尖子生主动选择从高中退学,到北京闯荡,从底层开始做到业务总监、运营总监,然后创业,是把“互联网运营”底层逻辑定义清楚的第一人,成为这个垂直领域的超级IP;
成甲:
著有《好好学习》,讲述如何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如何学习底层知识(即临界知识)以及如何建立起各类知识之间的关联,让学习本身变得快速高效、一通百通。
定义时刻,就是一下子想通就变不回去的时刻。
跳关密道,就是跳过中间步骤,直接通往更高阶关卡的通道。
所以,别傻傻地学了,快去找找自己的那个【定义时刻】or【跳关密道】吧。
▌我又找到了什么?有什么新计划?
不怕做不成事,只怕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现在的人最大的毛病就是迷茫,更可怕的是一直迷茫到老。
可笑的是,我也是迷茫的一员。但幸运的是,我曾经有过“不迷茫”而成事儿的经历,且不止一次,比如跳槽到现在的公司、考上MBA。
所以,对我自己而言,那个核心问题点是“没有目标”。我在过去一周试着画了好几次,最后画出了这幅图。
或许,我们差的不是“学习”,我们差的是“发现”,试着停止埋头学习,抬头看看路后,再去行动吧。
这次我是付费买门票,坐在台下听课,中间隔了两排和一个过道,抬头向上15°倾听课程。我的目标是有一天,缩短这段距离,平视,对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