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简媜结缘是在十一年前,笔友敏的信中。懵懂年纪,鸿雁飞书传递着彼此对诗歌、散文的钟情,交流写作心得。仍记得那封信中,他畅谈诗歌的意象,摘了《四月裂帛》共赏。自此,被简文盗走了心,沉醉于这个小世界。
“让懂的人懂,让不懂的人不懂。让世界是世界,我甘心是我的茧。”令人折服的不单单是语言,更是语言构造的唯美世界,那份灵动脱俗的梦想。简文犹如悠悠舞曲,点缀了那场属于青葱跌宕的时光盛宴。
一直觉得她的文字带着空灵的绝响,满满的灵气,如同鲜活的生命,连呼吸都清澈美好。“爱情世界里,无非是,撒了多少盐,就得从眼里流出等量的咸”…
她注定生而为散文,显然,她的小说也带着简式散文的美感。
首先,来个整体感知,是必要的。
并列式的交叠写法,让懂的人更懂,不懂的人更朦胧。她将朋友维之的故事与自己的体验交叠,同步并行,既有亲临者的真实又有旁观者的冷静;她将鲜活的场景与通透的感悟交织,边走边看,边写边悟。在别人的故事里照见自己的凡心,适时插入的回顾与思量,让我更清楚地感受到她灵动的创作脉搏,自己的写作史、对前半生的总结,在片言只语中交付读者。
其次,围绕主线之下,将散落各处的主题聚集,更易理解。
她写爱情,犹如喝下一坛久远的陈年佳酿,弥久留香。
爱情,这场注定属于年轻的梦想。写爱情,也必定需要年轻勇敢的心。文中男女主角各自信仰的文字殿堂,小鹿乱撞的心,搭配上那年斑驳的阳光,这场相遇想不唯美都难。
坦言之,读简媜写爱情,心悬在空中,担惊受怕着,最怕文字被情节掩了美,怕落入俗套,坏了我简一世美名。以文之美、思之灵著称的散文女王,带着朋友的故事,踏入小说之池,最怕一着不慎湿了脚。读毕,方笑自己的傻气,低估了我简,她“凭借留下的初胚文字,啜饮着”,饮着自己内心的酒,将迷雾重重的故事,配以清澈的灵气,尽显爱情之美好,“也得了一份情到深处情转薄的感怀”。
她写孤独,写梦境。维之梦中的鸟兽、森林、江涛、怪象、逃亡等场景,暗示着她处处的不安全感与随时架起的全副武装。连自己的文字都布满密码,读其文好似破解摩尔斯电码。她写维之的小心思,不禁想到:文人思绪多,处处可思量,生活中的任一细节,均被拿来把玩或深究;也最擅长为难自己,但那些被放大的较真到最后终究会被放逐,放恕。边读边惊诧;在文字里常常偶遇自己,很多年前的影子。也许这就是唯一不受年龄、经历而打扰的共鸣吧,青春这件小事!
她写创作这件事,直言作者的身影”藏在读者阅读的眸光里“。她把写作视为在纸上调兵遣将,“决定战袍花色”,稍停即是“旅途收了鞭”,跌入现实泥流。书中多处提及创作之心,纯粹之信仰,坦言过程之揪心,“用月光倒影的意象、用才思必须流淌到最后一滴的诅咒性责任,用有人不忍我擅自离席的情绳”。那一瞬,只想慢下来,不能这么快消耗掉她的灵气。更受宠若惊于她说“作者与读者在文字旷野里目遇而成情”,终于找到自己这么多年独爱散文的理由,她比读者更懂读者自己。她解释写作的玄机,令我忽然忆起敏于信中解释下坠的含义,写诗的奥秘……透过她的文字照见那些美轮美奂的往昔。
她写白纸与电子时代的交战,“科技文明将以鲸吞方式把我们这一代所依赖的生活模式与情感生态吃干抹净”。念及自己十年前留下的一叠叠信件,不禁心惊:原来,在不经意间我们都被互联网吞噬了大半的信仰。
她触及出版业的浮躁与纯粹,“怕在沙尘化的出版生态里,这一场如真似幻的情爱书写将成为过时空言与酸腐笑谈吗?”。
她写古诗,写典故,信手拈来,别样解读,生动如画。
……
回头看,竟闲言碎语了这么多,怨起自己,不该用自己的聒噪叨扰读简文的人。
十几年来,被她深深折服的,最是那语言。就让我们静静地来聆听这旷世的灵气:
“晚霞将褪去,早月像一枚淡淡的吻痕”。“乱藤咀嚼这废墟,杂草吞咽了故事”。
“你与我各自流转,春絮能对秋蓬说的,不就是’一路平安’而已”。
“若前方仍有与我尚存墨缘的人等着,则当作留一碗秘酿,来日于水湄相逢,可供曲水流畅,洗胸中块垒”。
这碗秘酿,各中酸甜自体验,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