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意识”一词来自西方,一般初次见到这个词的时候都会有种神乎其神的感觉,因为它难弄明白,但又觉得真实存在。而且现在很多东西都在谈“把握住潜意识能如何怎样”,就把它又往玄了上推。
“把握住”又如何,不就是把握住了吗。至于“逆天改命”等说法就更离谱了,你只是改了自己一些罢了,至于别人,哪怕一个小孩你也改不了,寄希望于世界围着自己转的想法,冷静下来再想想就好了。
中国古代把潜意识称为“习气”,所谓“性相近,习相远”,“性善”是没毛病的,差别在“习气”,那本《人性的弱点》很荒唐,形而上的“性”本是“天生万物”,是个“生生”之意,只不过一旦换成《习气的弱点》恐怕就卖不掉了。
“习气”就是你已经会了但是脑子不知道会,于是会有时候临事控制不住自己,事情过去后,当大脑反应过来又会后悔,潜意识就是这样吧。
“习气”是没有个具体的东西来抓住对治的,也就是“无用功处”、“无下手处”,它就像学会了骑自行车,那一下是怎么会的根本说不清,从此以后待在这里面人就会“舒服”,这就是“舒适区”。
“舒适区”并不分好习惯和坏习惯,就是习惯本身。所以,强迫和自虐虽然自己知道不是啥好事,但从这个过程中人会体会到满足。
“移情”和“反移情”也是这个习惯本身。
比如一个人心里不舒服,想找人聊聊,聊的内容实际上是无所谓的,重要的是“聊”这件事本身,而一旦陪聊的从中感受到共鸣就会产生另一个麻烦——聊天依赖。多的是从一开始舒缓情绪到聊出火花,这就是习惯本身导致的不知道哪一下的质变。
很多习气都是从出生的时候就带着的,包括天分也是,这样的例子就太多了——别人学一下就会,自己怎么都不行;别人一点就通,自己问都问不明白;别人一目十行,自己啥也记不住;别人啥都不看,一考试就能把自己撇得很远;一个班里的学生,同样的老师教,差别各异。
荣格的“集体潜意识”很好的解释了这个问题,所以,如果不知道自己的一些毛病怎么形成的,不要讨厌自己,只能跟它强做、硬抗。
这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生理,人们往往会觉得心理问题是意识上的,其实不然,最易体会到的是生病的时候心情就很不好,身体一好精气神就来了;或者觉得自己长得好就高傲,长得不好就自卑,可见两者是死锁在一起的。
此处又是“你知道,但你不知道自己知道”,这一部分就是“潜意识”、“习气”。所以,当你把自己的这部分全部转化成“我知道,并且知道自己知道”,一切潜意识就都能转化成可知的意识,习气也能消除掉,这就需要功夫了,要多经历才能给自己创造机会证出来自己原本的已知,即王阳明所谓“事上磨”。
那么问题来了,磨什么,怎么磨,才能把“不知道自己知道”变成“知道自己知道”。
反过来看就容易得多——心烦意乱是被得失困缚,得失的根实际在“怕”,“怕”得不到,“怕”得到了再失,于是,没了这个“怕”就没了糟心,这是“磨什么”。
有的事不用别人讲自己都会挖空心思想着做,但有的事逼着自己也懒得做,不但懒得做,还会逼出乱子,南朝山中宰相陶弘景所谓“谓其事虽近,彼所不欲,莫强与之,将生恨怒也”,这其中的差别就是“真的想不想做,本心在哪”。
然后再体会一下自己,本心驱使下的行为是不是不顾一切、所向披靡的,而且不存在后悔,毫无后患。
本心就是第一反应,只要脑子一动就开始患得患失,一旦开始被利害牵扯住,后面就得受制于利害被推着走,换言之,第一步被任何东西牵制了,后面就得一直受制于什么,往后要想脱身,早了撕掉层皮,晚了不知道要掉点啥。
所以,从这里看,一知则百知千知万知;一不知则一概不知。一切心塞都是从这个“一概不知”来的,而未知就是“怕”的根源。
也就是说,全知就是潜意识转化成了意识,一眼看去结果尽现眼底,这就是“因果同时”。到了这里,并不能让人逆天改命,反倒是安之若命。
有个有意思的现象,用脑子写出来的东西经常会出现前后相互矛盾的地方,而用心写出来的却能传世。
因为人的想法经常变,但心是无甚变化的。所以,西方搞学问的经常推翻前人,所谓“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于是单词越来越多,书越来越厚;而在中国,一日为师终身为师,即使虚伪也得打个“尊师重道”的牌子,话少的才是高人,无字的才是真经,但凡能讲给你听的,直接拿去能用的都是皮毛。
不信你看印度的“万国牌”军火,虽然买来就能用,但坏了一个零件就不会修,要是真想修就得把其它零件也搞明白,不然肯定咬合不住,咬合是一环套一环,就得把整个系统搞明白,如此以来,直接能用的不是皮毛是什么呢。
人之所以会把自己困住,就是实用主义的侵蚀,把自己弄成一个系统的零件,美其名曰“做个有用的人”,上面以及系统的协作是怎样的自己连知道都不知道,更别说再向上去了。
意识到了就是意识,意识不到就是潜意识,这个意识到了包括“意识到自己行,也包括意识到自己不行”,不信你看老子怎么说:“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所谓“潜意识”,就是意识不到自己不行。意识到自己的不行,就是行,这就是极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