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我刚调到桐小的时候,学校安排我当四年级银杏班的班主任,这个班我一直带到六年级毕业。刚开始接触银杏班的时候,班里有三分之一的孩子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他们总喜欢落下点不写,学风不严谨,我还强烈地感觉到班级缺乏凝聚力,班干部不作为,无序管理,如同一盘散沙。一经接手,我立马开展了一系列的行动,整顿班级队伍。
经过一年的努力,班级管理起了点成效,但是班级里部分学生依旧我行我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使我倍感无奈。那年秋天的一个周末,无意间跟我老公的姐姐聊到教育,她是私立学校的老师,她说她儿子的作业中有一项是家庭服侍——做一项家务。这个作业既特别又有意义,从小让孩子参与家庭劳动,教育从实践中潜移默化习得,说不定还能把孩子们漠不关心他人的这种心态给“治好”呢?听到这个不一般的作业,我的心里别提有多惬意了。实践出智慧,交流出心得,教育者真的需要走出去,打开视野,多听听别人的好点子!
我如获珍宝,第二个周末就将这个作业公布在班级里。
“孩子们,这个周末多一项家政作业:洗一次碗。要求:父母将你们洗碗的照片上传到班级微信群,由劳动委员统计完成情况,下周一报给我。”周五下午放学前,我轻描淡写地布置了这个特殊的“周末作业”,看看大家的反应,班级里瞬间炸开了锅,孩子们交头接耳地交流起来。
“哼哼!温馨提醒:周末作业没认真完成的同学,周一请找我当面讲讲原因。”我故作镇定地补充道。此时的他们,更多的应该是惊讶和不屑吧!没想到老师会把家务劳动当正儿八经的作业布置,百思不得其解。也许,让学生琢磨不透老师的“出牌”套路,就是老师教育成功的转折点吧!
第一周,洗一次碗;第二周,洗一次衣服;第三周,整理房间;第四周,和父母一起买菜;第五周,烧一盘菜……我每周末变着花样让孩子们做家务,把能想到的家务都布置个遍,每周大部分学生都能按时完成,只有个别学生因为父母不在家没手机等问题不能及时上传照片,家政作业可谓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后来,有位孩子的妈妈激动地跟我说:“老师,这个家政作业太好了。我儿子以前懒得很,叫他干家务都不愿意,现在都是积极完成任务,有时候还会帮忙多做些呢,变得勤快多了。家政作业一定要多布置些呢!”“好的。看来孩子们成长变化不少哈!”我欣慰地笑了。有了家长的大力支持,无疑给这次行动注入了强心剂,令我信心大增。
当然,只给学生布置任务,不教他们技巧,也不算是个称职的教师。家政作业布置了一个月后,我每周或隔一周抽半节课的时间给孩子们上家政课。我记得教他们拖地的时候,找了班里拖地最能干的男孩子上台演示。我观察过他值日,他拖地从一个角落开始,身子半倾斜,慢慢拖着并往后退,动作、力度都十分到位,拖得特别干净,绝对是长期在家锻炼的结果。他的演示,加我的解说,拖地技巧完美呈现。洗衣服是最需要技巧的,因为一不小心就会洗不净残留污渍,我把我妈妈传授给我的洗衣秘诀都教授给了学生,虽不知他们回家实践得如何,但我没收到过妈妈们的“投诉”,应该还是令她们满意的。
就这样,家政作业从周末一直延续到寒暑假,长假期我会制作一张家政作业表附在假期作业本里,每周做1-2个家务,让他们继续保持劳动的好习惯。这个作业孩子们一做就是两年,雷打不动。直到我做了大队辅导员,我想家政作业可以全校推广,于是带领全校学生做家政作业。每逢短假期、长假期,我都会通过班主任布置家政作业,将家务劳动从班级走向学校,一届届传承下去。
家政作业,我不确定给每个孩子的内心烙刻下什么,我只看到孩子们在成长,班集体在改变,六年级的他们已经做到能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会彼此原谅和互相包容,学会默默地为班级、为学校付出而无半句怨言。家务劳动,说不定真能改变人心。
银杏班毕业后,我与一部分学生还保持着联系,在一次与班级学霸的交流中,我提到家政作业,问她的感受和收获,她这样回复我:“我很享受做家务的过程,因为能帮妈妈减轻负担,也让我意识到劳动使生活充满意义。母亲做家务,让我一回到家,就能闻到饭菜的香味,每天都能看到整洁的家。而我体验了母亲的日常,感受到她的不易,同时也体会到了劳动带来的充实感和成就感。”
家政作业,真的能带给学生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终还是看教师的价值导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