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老师,你有没有这样的经验:你在上面讲,下面睡倒一片。往往我们嗓子都说哑了,可是学生不领情:该睡的睡,该玩的玩。辛苦的付出没有一点回报。(当然,好学校好学生除外)
其实,看书或是听别人讲,是最低级的学习方式。其次是互相交流,而效果最好的是教会别人。这样来看,你就明白了为什么你讲的多,而学生收获不大的原因了吧。
所以,我们去学习各种各样的课改:诱思探究、三疑三探、三段式、四步导学。不管什么样的课改,说到底就是让学生动起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去学。
上周一我们去西峡一高学习人家的“三疑三探”,感受颇深。
人家老师一布置任务,学生就立马站起来围成小组进行学习、讨论,学生边讨论边记笔记。学生展示,学生评讲,老师点拨。学生真的是学进去了,动起来了。
这种教学方法真的很好,可是人家是一高,收的都是尖子生,而且他们从小学到初中,用的都是这种模式,所以学生训练有素。
而我们学校的学情是,学生基础差,从小学到初中都是灌输式教育,如果依葫芦画瓢,照搬照抄,肯定不行。那该怎么做呢?
1.内容大于形式
不管是什么形式的课,如果老师对课吃不透,一知半解,我想它也只能流于形式了。就像有的老师的课,上的花里胡哨,又是表演,又是讨论,讨论的内容也只是肤浅的问题,没有对文本的深度挖掘。这样的课看似学生都动起来了,实则收获不大。
所以,对我们老师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对教材的深度挖掘。只有你对教材理解透了,你才能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想用什么形式就用什么形式。
2.分组,学生带学生
以前,我采用新课改的形式,把任务布置下去了,但是学生敷衍了事,上课讨论也流于形式。
鉴于这种情况,我听了老教师的经验,挑出15个好一点的学生,和其他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大概一个人带三个人。对于具体简单或复习的学习任务,四个人互助学习,也就是互教互学。把课上的讨论学习和课下的互教互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同时,有任务就要有检查,或出题检测,或一一抽查。让学生充分重视学习任务,不流于形式。
总之,对我们三四流学校的学生来说,抓住最基础的知识,让学生带动学生学习,老师把关验收。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这才是我们走出困境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