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钰•批判性思维》第二天
在学习批判性思维的开端,让我们一起来想想自己拥有多大的“思考自由度”?
在校期间,我总是觉得自己社交还是可以的,在一些场所还是能够面对一些场面、解决一些问题的。实习几个月后,发觉自己社交真是短板,首先是所见所闻甚少、见识浅显(知识面局限);然后是说话总有点“我认为”、“我觉得”,个人立场绝对,没有大局观(思维方式局限);最后是经历的事太少,不懂得为人处事,说话不知轻重。
蔡钰老师通过课程告诉我,一个人的知识面越是广泛,思维局限和漏洞越少,自己的思考越自由。
短短几个月的实习生活,已经受挫,我逐渐以宅为主,自我安慰是“养精蓄锐”。怎么养精蓄锐呢?我采用的方法是土方法:“缺啥补啥”。读书——有局限破局限、缺知识补知识。
有一种思维方式叫作“海绵式思维”。我采用的就是。比如,只要学习就是好的。一直认为只要学习就是有价值的,但是海绵式的学习存在一定的缺陷,学习需要付出时间成本,如果没有学以致用一样是失败的投资。其实,在我看来,在书本上花费一些时间不妨碍,令人恐惧的是只知一些道理的表面,却不知所以然,自己在某些场合投机取巧的运用,只怕结果适得其反又不自知反而自鸣得意。
在信息大爆炸的年代,像我这样不知信息是真的还是假的、是高效的还是低效的、是有意义的还是无意义的、是适用的还是不适用的、是统一的还是冲突的,都默默学习、吸收,很有可能塑造一个“随意成长思维模式、随意驯养思考习惯”的“幼稚”成人。
蔡钰老师在课程中讲述了破局方法:淘金式思考。
具体而言,就是在信息获取过程中不断提问、不断甄别信息的真假和有效性,然后在决定是不是用它来充实自己。
像我这样的初学者怎么入门呢?首先要学会问“为什么”;然后避免过分追根究底、避免过分思考与之对立面。当真的反复出现时,怎么办呢?有一个相对简单的方法,自问“我是来抬杠的还是来学东西的”。
在写这段文字的时候,我是有些沾沾自喜的。从年初起,我已决定每日更文“回顾与展望”。更文,就是自己和自己对话。相信你我都已发现,在很多下决定作判断的时候,由于惯性思维,发生的时间很是快速,快到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完成了思考的时候,我们已经产生了一个观点、说出了一段话。写作不一样,当写下一段文字,思考已经成为了客观的客体,阅读写下的思考,能让自己看清自己思考的过程;同时,写下来的文字能够长期保存,过一段时间,个人的知识面和思维方式发生了一定变化后,再看自己的文字,很有可能发现自己思考过程中新的错漏。
这就是沾沾自喜之处。
我认为,写作的过程,也是训练批判性思维的一种必要、适合自己的有效方法。恰巧,也是从属于蔡钰老师在课程中提及破除思维局限的方法:批判性思维。
确定一点哈:批判性思维确定在思考之后的再思考。即,首先是自己在思考一个问题,然后是自己在观察自己的思考、并且思考。
有两种手段可以养成再思考呢:
第一种:练习冥想,这种方法可以可以练习我们内在的体验和感受。
第二种:训练批判性思维,这是练习旁观我们的思考过程。
区别在哪儿?冥想要求自己不要评判自己的体验,只是单纯去感受它;批判性思维却要求自己像检查官一样,不断检验和评判自己的思考,从而提高思考的质量。
我不要求自己一开始就建立完备的思考过程去推导出完美的结论,而是学习“苏格拉底的思想和他的那一套经典的问答方法”,即通过思考、提问、辩论、揭露自己先前思考中的矛盾和缺陷,进而逼囧自己进行深入的思考。
用蔡钰老师的说法,就是带着问题意识,面对结论去倒推,用一套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去检验这个结论是否立得住。
我突然发觉,这不就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嘛!哈哈,突然想起老子在《道德经》的一句话,“胜人者力,自胜者强”,意思大概是“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过不去就过去吧。
在此立个falg;每周自省一次,具体形态、具体问题、具体再思考结果将体现在每周末的“早安”中。
Ј�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