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设计师似乎天生就拥有一种变废为宝的魔力,他们像是拥有个神奇的魔法棒,能从看似陈腐不堪不经意的素材中,生生看出那么点可利用的价值来,尔后几经技法的随意调和,就能与其他素材交相辉映,绽放生机。
好的设计师究竟是怎样一种神奇的存在?
有时拿着大神老师已完成的psd作品,反复琢磨推敲,甚至于一层层地卸掉那些或多或少的图层,似乎怎么样也得揪出个所以然来。
一层层的还原,直抵最开始的初生之态。
很多时候,我便总爱琢磨这些个问题。如何从空无中幻化出有,如何组合,事物该如何成形?
设计是一种思维模式
尤其对于那些专职于创作的人而言,究竟是怎样一种神奇的魔法驻扎在他们的心上?脑中?可以悠然般来去自如,任由他们信手拈来,笔下妙笔生花?
这是我生生探讨了多年的问题,一直到,遇见一种叫思维模式的出炉。
思维逻辑,即是一条从结果到源头的运行轨迹。
而设计者,或者说,所有优秀的创作者,都有那么一条有别于旁人的独一无二的思考路径。
而这种思考路径,其实就是一种规律性的总结。
想想历史的绵亘千年,繁衍生息,理论这种东西,自是因为有了那么些好的能人,能生生的从一些所经之事摸索出些许门道,然后又可运用其精确的概括能力不断反思总结,最终留于后人。
所以,那些我喜欢的设计大咖们,好的作品不止出其一,其优秀作品的延展性亦在以后的技法中会逐步显出,我们会在其间看出一条模模糊糊的规律性的线索来,时日渐长,便越发清晰可辨,最终繁衍出一种叫做个人特色的东西来。
所以,我们可不可以这样归结为,设计,其实有捷径可走的,那,也许就是大咖们所拥有的叫方法论的规律性。
可也有人说了,创意类的东西,无外乎是灵感的一时迸发,兴起所至的产物。
也确实有这样的人,一时灵感迸发所做的成效,过后却因一时满足,自不知足,于得意洋洋之中忘记反思。
而灵感则是不期而遇的东西,有时你眼巴巴地等待它,却迟迟未见其踪影。
不知道可否有人听见过“心流”,那就是传说中的一种处于极端专注忘我,灵感源源不绝的深度催眠状态。
其实我们都遇见过它,专注开车的时候,玩性大增触摸不到时间脉搏的时候。
可是超强专注力,尤其在我们开始创作的时候,一般人不是难以抗拒,就是追求一种速成之法。
试想可不可以有这样一种可能性,一边是快速的速成之法用以搭建框架,一边是专注其间不断由内而生的源源不绝的灵感?
一边是可以把控的未来,一边是难以捕捉的不可捉摸的变量。
如果说设计思维是一种可以把控可依循规章而行的思路轨迹,而灵感就是那个可来可不来,有时令你惊喜万分的神样的存在了。
如果说,我们可以先要一个确定性的未来呢?
好吧,言归正传,我们来谈谈设计的方法论。
设计可被触摸的方法论
一个从未接触过设计知识的人,脑海中自然没有相关的神经网络以及相应能连成轨迹的机理存在。
而设计的方法论,即是对可把控范围内的因素所提炼出的逻辑思考轨迹。
什么是可把控的因素?这里要涉及到一个概念,叫做关键词提取法。
我们先对所要做的事进行完整的分析,纵观全局,整点行装,了解清楚一件事的本质,是干什么的,基于什么目的服务?比如我们所做的这个banner,是要做活动呈现,还是做商品降价宣传?
第二步,分析解构,即是对组成关键因素的分析及提取。
我们先从banner的构成元素部分开始探讨:我们可把它分为背景、商品(或人)、文字、装饰四部分,
接下来是组合方式的探讨:是上下构图还是三角构图?是左右构图还是发射构图?
当然,光与阴影,明暗对比度,这些用在商品的品质打磨上也是极其重要的。
我们由此就分析出了做好一个banner所需要的几大要素。从构成到构图,再到细节的处理。
这里面,最重要也是最本质的能力就是强大的对事物加以拆解的能力。从一个完整的浑圆物,到胳膊是胳膊,腿是腿的强大拆解能力。
所以,我们由此便可以得到做一个banner设计的基本流程。
首先确定主题,是热闹的活动氛围宣传?还是凸出高大上的产品格调?
从构成来说,背景该做成什么样?是选用渐变色?还是纯色调?是选用加图片的蒙版效果,还是模糊背景效果?
构图呢?活动类的宣传构图要夸张,颜色要明快,形式感,活泼些都要很强,而高大上的产品构图则凸出质感,构图会趋于简化。
以上的工作逐步完工以后,我们就可以清晰洞见一个大致的框架图,剩下的就是依照个人的手法及精细的要求凸自打磨了。
这样来设计一个简易的banner是不是简单的了不得了?你可以说,这只是一个小小的banner设计过程,自然没什么难度,可是我们要重点强调的是一种方法论,对一件事物由仔细完整的观察,再到抽丝剥茧窥其本质,然后依次拆分解码的能力。
而分析能力强的设计师则可以瞬间将一个完整的优秀作品拆解成他本身的设计体系里的多种元素,换句话说,这样的设计师,所看到的视界是这样的:作品的背景采用的是质感强烈的叠加效果,点线面的元素平衡了整体的视差感,字体的排版采用了多种英文字体混搭时尚感更强等。
这些拆解的元素可以依照自己平日的储存习惯分在不同的文件夹保存。
每日保持一定量的积累,时日久了便是数量及其可观的一大摞素材资源。
这是banner的设计思路,那么针对不同类型的网站呢?专题页的设计呢?
其实都是可以按照这些学习方法提炼出一个独属于自己的玩法来。
由设计思维模式延伸的学习方法
有人说,做的多了,自然也能熟能生巧,这些规律不用总结也会像烙在潜意识的伤疤一样,割都割不掉。
可是星柠也说了,想要速战法,那些磨磨蹭蹭的龟速前进的例子压根就不在我讨论范围之列,所以怎样能在最短时间内由一个学科迅速的跨越到另一个学科呢?
不同的学科知识不同不说,操作技能也千差万别。
可是如果是同一的学习方法呢?那么我们所平时该历练的就是所有学科学习的一种共性,就是找到一种独属于自己的最佳学习方法。
换句话说,我想追寻的是除了学科知识和技能之外,可以自由在不同学科之间施展的,一种摒除了记忆,随时可以东山再起的习惯方法论。
我们刻在潜意识的,除了日积月累的肌肉记忆,还有那些你一听到,一看到就会自然反应如何说如何做的思维模式。
设计这种思维过程,
不过是加了设计知识和相关软件操作技能的思维模式。
写作该有写作的思维模式,绘画也有绘画的思维模式。
如果,我学会的是学习方法本身的思维模式,那么设计的,写作的,绘画的,是不是只要附加了相关的知识和肌肉记忆就可以训练出来呢?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纵观全局的思考能力,可定性拆解的分析能力,精准概括窥其本质的概括能力。
再加以相关学科知识的全副武装,相应技能的不分昼夜的锤炼。
这便是可畅游在任何学科上,任意事物的学习方法模式。
真正的创作者集结于情感的表达
有灵魂的作品人们是能感知到的,像是一副色彩清雅,立体旋转的白衣芭蕾少女,轻盈优雅的身材,晶亮的眼眸里望向窗外的遥远山峦。那样一副眼睛,似乎有泪光,有迷茫,似乎又夹杂着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思绪和等待。
一个瞥见深度失落,一个望见满目希冀。
不同人的解读视角,同副画作,竟可呈现出不同的韵味来。
那么,摒除了技法上的熟练度,决定作品质量的究竟是什么呢?
假设我们附体于此画家,我,看见了什么人和物?又牵动起了我什么情绪?尔后我又是通过精熟度甚高的技艺将之呈现于世界?
真的只是一个简简单单地描摹,以逼真是否来裁定一个画师的技艺高超吗?
你也许说了,对的,是情感,是思想,是你可以经由一个已化为实相的作品所感知到的一股暗流深涌的不可思议,你,透过一副技艺的东西,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灵魂所表现出来的世界。
我们眼中的世界,皆由心象而来。
你心中尚存美好,所作自然是生机盎然,芬芳万千。你堕落荒凉,所呈现的兴许会暗藏萧杀,一片破败。
作品是一个人内心的象征,必然马虎不得。
心象上的剔透干净,和对世界的热烈凝望,最终繁衍出一个你手中描绘出的世界。
世界的模样,取决于你凝视的目光
所以,剔除技法和知识的因素外,我们是否该在那些摄入我们眼中、耳中等各个五感中的世界加以精度淬炼呢?
所以,人和人的差距,不仅在技艺的孰能生巧上,也在输入的信息的广度和深度上千差万别。
一个你从未见识过的设计模式,一个你已千百般熟稔万分的设计思路,你,会如何抉择?
尝试?改革?更新-大踏步跃进?还是固步自封,自满自得?
创意界的一大重要优势便是:快速更迭的信息,和随时会翻陈出新的创意新品。
不学,不吸纳,不闻不问?聚焦于十年前的教材书中那些早已散发出陈腐气息的文字?
喜欢设计的最终由来,便是此了。
无穷尽可任意延展的想象力,快速更迭引领文明前进的创意潮流,和一个人心象的最终呈现。
一种生命力的盎然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