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打电话回家,爸妈刚从田地里回来,为了抢农时,两人在雨里淋了两三个小时,回到家嘴唇发白手发抖。我在电话里不停地说注意身体,别太拼命,别舍不得钱雇人。最终被我妈一句“别墨迹了,你照顾好自己就行了”打了回来。转身看着一盘炒好的西兰花难过,埋怨自己不孝。
这几天一个群里出了个命题作文,题目是《父母尚在苟且,你却在炫耀诗和远方》。这类的文章也看过几篇,大多是举几个孩子吃喝玩乐伸手要钱,父母辛苦工作供养儿女的事例,得出这样的生活方式荒唐且不孝的结论,最终证明父母在苟且,就不能炫耀诗和远方。
即使我父母正在拼命,自己对着西兰花翻着看祖国美景的时候,我也没觉得这个结论有多真理,相反竟有点可笑,可能我自己也是题目中讽刺的那种人吧。
从小家里就教导,一定要好好读书,长大后不用像祖辈一样继续种地,在办公室里上班就不用挨着风吹日晒。小时候还只是稀里糊涂的听话,大学毕业那年回家帮忙,在水田地里最着最轻松的农活,一周下来晒得变了样,小腿酸疼一个月才缓解,那时候真正明白了那些教导的意思,真的非常单纯,不要求你飞黄腾达,只要脱离土地,过上轻松的日子,有能力见见外面的世界就很好。对于父辈来讲,儿女的幸福就是自己的幸福,他们愿意用自己的血汗供养,在拼爹的时代他们自知没有资源给你铺路,于是选择了最淳朴的方式——放轻自己,就像燃料不足的飞机扔掉行李,她们选择让你离开故土,一个人寻找更合适的天空。我们的父母都在苟且,无论是农民还是工人,大多数做着最基本的工作,过着精打细算的生活,但他们并不愿意我们依旧苟且的活着,而是希望我们能拥有诗和远方。
如果安分守己的生活算是苟且,也不一定父母心里就没有诗和远方。
小时候有次和我妈去种土豆,回来路上有簇野花开得十分艳丽,我妈让我跑回家取来镰刀,自己跨过一米多深的沟渠割了大捧花下来,小心翼翼地捧回家,找出个漂亮的瓶子插起来,全家高兴了好几天。刚盖房子那年,我妈在房基地种了一大圈格桑花,若是当时有手机,随手一拍就是小清新,姥姥来串门把我妈骂了一顿,嫌她浪费土地,还不如种些能吃的玩意,于是第二年那块地方改种了南瓜,因为我妈说南瓜开花很大很好看。我爸文采不错,早年左邻右舍的信件都是我爸代笔,现在兴起的时候还会吟几句古诗,有时候接不出下句还会问我,我要是答不出来,他就会嘿嘿笑着说:“你这学中文的,还不如我呢”。那天看电视,中央六在博《寻龙诀》,我妈指着陈坤问,“这是胡八一吗?”我惊讶地问:“你咋知道?你还看过《鬼吹灯》?”我妈瞪了我一眼说:“把嘴合上,真以为你妈啥都不知道呢?我还知道那个是王胖子,他们一起去盗墓呢!”
弟弟中考前,爸妈决定如果考得好就全家去哈尔滨玩。结果不错,全家赶着早上五点的火车去了那个我上大学的城市。从中央大街到太阳岛公园,尝了马迭尔的冰棍和面包,又特意拐去学校,看看大学城,吃一吃夜市小吃。大家都很开心,计划着若是弟弟高考也考得好就去更远的地方。农闲的时候除了打麻将就是看电视,看得最多的除了动物世界就是旅游节目,我妈曾感慨,咱们这辈子也要去趟马尔代夫。电视里在讲和俄罗斯仅隔着黑龙江的城市,我爸兴奋地说:“去年冬天我去过那,特意租了个望远镜,能看见老毛子在那边走动。”
诗和远方并不是上等人的专利,所有人的生活里都会存在对美好的向往,采一束野花,把菜摆出好看的形状,看几本小书,偶尔直接或间接地看看外面的世界,这难道就不算诗和远方了吗?请不要牵强附会地把父母摆在苦难的阵营里,他们自己也不会答应。
没有诗和远方的人真得就好吗?人活着除了生存更重要的是生活,心中有诗,生命便多了些纤细和感性,像是泡面里的火腿肠,少了,就失去了很多味道。远方则是想要到达的另一个地方,要走过很多的路,见过很多的风景,才能将远方踩在脚下。心里记挂着诗和远方的人不会满足于一时的口腹之欲,他们会更努力的为到达理想的生活而奋斗。就算有炫耀的嫌疑,就算还没有达到境界而装B,最起码有颗向往新生活而不安的心,躁动着、感动着、时刻准备的,改变自己、改变人生、改变世界。比起只有苟且的阿Q精神,这种对世界充满敬畏和热爱的人不更可贵吗?
退一万万步说,哪个圣人说过孝敬父母和诗和远方不能兼得了?的确,出了家门的孩子要应付工作应付房租水电应付爱情友情同事情,对父母直接的帮助很少,不让爸妈惦记就算不错了。但是没有那个孩子的心是石头做的,即使经济上帮不上忙,大多数也会不给家里添负担。即使生活上照顾不到,也会三天两头地打电话督促注意身体。有什么好东西一定雀跃着寄回家,即使家里什么也不缺,还会被爸妈一顿埋怨,可下一次还是会这样做。有好几个朋友曾经发信息过来说自己爸妈过生日让帮忙给送个祝福,有的提前订好的蛋糕和大餐。无论春运的列车多么拥挤,也都要想尽办法回家看爸妈。即使在炫耀着诗和远方,但父母永远是最美的风景,无论多远,爱都不会淡。那些文章里所谓的事例,更像是不怀好意的杜撰,事例里的人并不是为了炫耀诗和远方才放任父母苟且,而本来就是能“作”的人,放到哪里都是败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