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芮成钢,一直是比较喜欢的,他的访谈类节目,问题往往直接而恰到好处的尖锐,直指事件的核心所在;而他所关注的重点,亦是全球经济、政治发展的重心所在。所以,他的《虚实之间》便自然而然的成为我收入囊中的第四本名人畅销书。而尚在几年前,对于所谓的名人出书我还是颇为不屑的。
遥想年少时,看过的第一本课外书是成人版的《一千零一夜》,懵懂年幼的我对于书中的描写大都是一知半解的,但这部经典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却也为我打开了通往文学殿堂的大门。从此,古今中外各位文学大师的佳作便成为我的座上宾,成为我人生成长中最好的陪伴者与倾听者,为我带来心灵的抚慰与精神的寄托。
在习惯了大师级别的水准之后,在爱上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人性的剖析、拷问以及他文字中的纠缠、幽默和伟大之后,很多其它的书已经难以入眼了,而所谓的社会名人写书,在我认为不过是他们在为自己镀金罢了,其文学价值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也就没有太多的阅读的必要。
在去书店的时候,偶尔在畅销书架上看到了白岩松的《你幸福吗?》,不过随手一翻,却被里面的内容所吸引。买回家来,迫不及待的打开,300多页的书,一气看完。没有华丽的语言,只有直白的叙述;没有矫揉造作的虚构情节,只有内心真情的自然流露。作者并没有想要通过这一本书来展示或者炫耀什么,他只是简简单单的把在他的位置上所看到所听到所经历过的事情原原本本的与读者分享:在这个世界上还有着这样不同寻常的一件事、一群人;只是要告诉读者,某一件事情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某一件事情的背后还有着诸多不可言说的故事。
自此,虽然对于名人出书的现象依然持保留态度,但对于他们的书也不再一味的排斥。于是,便陆续的买了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柴静的《看见》,以及芮成钢的《虚实之间》。而在看过了《虚实之间》之后,我对于名人出书,有了更进一步的想法。
生命有限,人的空间和能力亦是有限的,这一世,一个人不可能将所有的喜怒哀乐都体味一遍,也不可能亲自尝试生活中的所有角色。纵使天生聪颖,可经历的局限性依然会将思想固定在一定的水平和局限之内,想要对生命有更深的认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别人的经历和思想便成了我们最好的参考。诸如白岩松、柴静、芮成钢等人,他们是社会名人,走在路上,十有八九会被人认出,但同时他们也是新闻工作者、社会工作者。他们的工作性质,注定了能够接触更多我们大多数普通人接触不到的人物和事件。我们不能要求他们的分析就必须要高于别人,但是视野的开阔却让他们看待问题有了更多的角度。
一如4·21雅安地震。彼时,我便在成都,亲身感受过地震时的生死瞬间之后,便有心去到雅安看一看,只是诸多原因不能成行,颇为遗憾。媒体的报道让我对地震有了一些了解,而柴静在《看见》中对于两次四川地震后赴灾区采访的描述,却让我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灾区的老人孩子面对巨大灾难的无助与坚强;即使是国家性的救援,亦有着许多无可奈何之处;灾后几年,失去了媒体的持续关注之后,震后的人们又是一种怎样的生存状况?……
说句实话,即使当时我去了雅安,也不过是对地震所造成的灾难多一点直接的认知罢了,并不能如柴静等人一般对灾区有更加全面的了解。这便是因为所站角度的不同,让我的认知只能局限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地震如此,对于其它问题亦是如此。而透过社会名人的视角,普通人也便能够换一个角度,站在他们的高度上,以更加广阔的视野客观全面的了解我们所身处的这个社会。
在网络空前普及的现代,虽然获知名人言论是一件异常简单的事情,但在他们的书中,却能够更加明确详细的阐述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所思所想。由此,对于社会名人出书,我并不见得会持支持的态度,却也热烈的希望能够看到一些好的真诚的作品。当然,对于那些滥竽充数的名人出书,我还是会对他们投去不屑的一瞥的。
作者有话说:
这几年,陆续买了几本央视主持人的书,白岩松、柴静、芮成钢、水均益。只有水均益的书是不喜欢的,而其他几人的文字,带给我不一样的观察角度,也为我打开了另一个“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