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阅读】《校园里的有效沟通》12-21页
今天利用晚自修时间阅读了《校园里的有效沟通》12-21页。
【摘录内容】
把错误当成教育契机,了解学生错误行为背后的正向需求,引导学生寻找满足正向需求的其他方法和路径,教会学生独自面对未来不确定世界的勇气和智慧,是老师的责任。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慢的事业,而且学生的成长本身也是一个迂回曲折的过程。
很多老师常犯的错误就是以自己的期待为标准去要求或衡量学生,能达到期待就是好学生,达不到期待就是差学生。实际上,很多老师提出的期待本身是不合理的,却还强制要求学生必须执行。
“无条件接纳”的路径之一是调整到与学生适配的期待并提供恰当的帮助。当学生没有满足老师的期待时,少向外找学生的问题,多向内探求自身是否建立了不合理的期待,这是一个老师必备的修养和技能之一。
老师不能只给学生指方向,却不告诉他们方法和路径。比起不管不顾地说“我相信你们能行”“千万别让我失望”之类让低期待学生有压力的话,老师更应该让学生了解如何达到期待,后者才是沟通的要点。
无条件接纳就是在他们怀疑自己不值得被爱的时候,感觉到了你的支持和接纳。
无条件接纳代表你处理的不仅仅是学生当下的情绪,还帮助他们培养面对未来不确定世界的能力和信心。
接纳学生最好的方法就是:我看到了你的情绪,我看到了你面对考试时的焦虑、面对宿舍矛盾时的失望、面对同学高分时的嫉妒、面对同学争吵时的愤怒……
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不适应是他的常态。
学会失望,不仅仅是学会对学生当前的状态失望,也是学会对自己当下帮助孩子的能力失望。教育,永远是双方的事情,少向外指向学生,多向内探寻自因。
被理解是人的底层需求。
【我的感想】
一、适应与不适应
今天中午,丫头在学校取第一个快递,不熟悉流程,向我发出感慨:干什么都没有经验!
我懂她的言外之意:干什么都不知所措,干什么都忐忑不安,干什么都手忙脚乱……
这就是“不适应”,对于已经适应大学生活的同学来说,这些小事情能算什么呢?
但,我理解她的不适应。因为我也曾经有“不适应”的种种经历与感受:刚上师范时,刚工作时,刚换岗位时,外出交流时……第一次面对,总有茫然,总有无助,总有不自信,总缺乏安全感。
正因为,我明白不适应是常态,所以,我接纳她的不适应,理解她,宽慰她,鼓励她。
我的学生,刚进入初三学习第二天,没有按要求完成作业的学生还有一部分。我不急不躁,我也理解他们面对不同科目老师的不同要求,可能会出现“应接不暇”,理解他们也许没有办法一下子记住我只讲一遍的要求。
我愿意,多次强调,多次提醒,多次反复,等待这部分孩子慢慢接受并做到我的要求。
不适应是一段开始的常态,适应是习惯之后的必然。
很高兴,我做到了接纳学生的“不适应”。
二、给方法比指方向更重要
昨天,我布置的家庭作业是阅读《水浒传》第一二回。
今天检测阅读效果,给了9个填空。
结果,很多学生给了我9个空白。
我问:读了么?
学生回答:读了。
我接着问:为什么一个空都不会。
学生回答:忘记了。
我可以怀疑学生是否真的“读了”,但我决定相信他们确实“读了”,但是“忘了”具体内容。
因为我的作业只是“阅读”,没有给他们具体的阅读方法,也没有给他们明确的目标。
仔细想想,自己是否有过“读过便忘”的经历呢?当然有。被阅读的内容不吸引人的时候,阅读时不走心的时候,一目十行不关注重要信息的时候,没有带着学习心态阅读的时候……有时候,即使喜欢阅读的内容,也常常只记得吸引人的情节,经常会忘记人物的名字,忘记无关痛痒的地点。
我,一个读了N遍《水浒传》的老师,一个做了无数个《水浒传》考题的老师,却要求学生在阅读一遍的情况下,完全记住我们知道学生却不知道的“重点”,我是不是太强人所难了?
老师要调整自己对学生的期待。不能根据自己的水平、教学要求等来确定对学生的期待,觉得自己能做到的,学生也应该能做到,觉得教学要求是学生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
我得给他们阅读的方法,我向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圈点勾画,划出人名,地名,关注事情的起因和结果,特别关注能够表现人物个性的细节。读完后,再把自己圈划的内容进行强化记忆。
牢记:不要制定不切实际的目标,一定要给切实可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