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不改,虽远不怠
-—观摩“赣州市2019年语文优质课比赛”心得体会
经过三天紧锣密鼓的比赛,2019年赣州市初中语文优质课比赛圆满结束。来自赣州各县区的二十二位优秀语文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场视听的盛宴。传统的语文课一直为外界所诟病,“语文课可上可不上”、“语文课不上也能考好”诸如此类的声音不绝于耳。语文课的意义究竟何在?2019年赣州市初中语文优质课比赛似乎给了我一些答案。
一节好的语文课是怎样的?
俗话说:“各有各法,只要得法。”但作为一堂好课,还是应该有一定的评价标准。纵观这二十二节语文课,一节好课应该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学生观。语文课为何而教?语文课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在这三天的比赛中,很多老师都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王聚宇老师带来的《最后一次讲演》,便是很好的示例。王老师将演讲的知识与学生活动贯彻始终,让学生当一回演讲者,模拟演讲现场。学生不断的实践,老师相机给予引导,展示出更多的是学生学的过程,而不是只为了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啊,语文课为的是提高学生的能力。学生“学”得有效,老师才“教”得有效。成就学生,才能成就老师。
二是文本挖掘意识。现在的语文是一个宽广的定义。在大语文的环境下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学习知识的能力。它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知识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等等,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综合能力。赣县区的吴春燕老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抓住此诗歌行体的特点,引导学生读出“歌”味。在理解诗歌主旨时,由家破国破再到作者的心破,深挖中国文人“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钟成老师讲授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同样注意了文本的深刻理解,钟老师的课件非常简洁,没有一张图片。她抓住酬和诗的特点,将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与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比阅读贯穿始终。整节课起承转合,一气呵成。
三是生成意识。顺势而为,相机而教,不故意而为之。唯一的一位男老师钟连福老师,他在引导学生理解《驿路梨花》的构思之精巧时,用波浪线将文中的悬念让学生梳理出来,自然而然地引导生明白文章情节如此可以起到设计一波三折的作用。杜琳老师的《如梦令》一课更为突出,抛弃以往诗歌费时费力讲解法,在“为什么会误入藕花深处”这一问题的引导下,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词人看到得到景,理解诗歌情感。让学生反复品味词中关键词、句,“惊起一滩鸥鹭”的“惊”一字传递了怎样的心情?学生在不断的探寻、思考、争辩中得到了真正的成长。
除此之外,这些好课都注意了朗读。不是流于形式的读,读出了节奏,读出了情感,读出了语文的韵味。
初心不改,虽远不怠。经过这三天的学习,我受益良多,也更加清楚地看到了差距。语文课一门科学,也是一项艺术,不是一蹴而就的。让我们砥砺前行,从“心”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