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花萼与三叶》这本书,领略了什么才叫"书香门第",见识了优秀的父母是如何养育出幸福又有见解的孩子。
每个家庭都像一棵树,父母是树根,孩子是枝叶。要想枝繁叶茂,树根一定需要提供足够的养分。诚然,优秀的孩子背后一定是有一个优秀的父母。
《花萼与三叶》这本书其实相当于是叶圣陶三个孩子(至善、至美、至诚)的作文集(花萼集和三叶集),每个孩子的个性和文风大不相同,却各有各的精彩之处。而此书让我感触较深的,应是叶圣陶夫妇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对孩子给予的细心、耐心、用心的引导和陪伴。建议所有的家长朋友们可以好好阅读和借鉴此书(特别是中小学孩子的家长),如果能学习并做到叶老先生一二,那对自己孩子的教育确实是大有益处的。
老大叶至善的文字相对沉稳有思想,从叶至诚在花萼集中的《乐山遇炸记》一文所描述可以看出来。当他们和祖母、母亲以及邻居被空袭后,屋顶上开了脚盆那么大一个天窗,地面上铺上了厚厚一层黑灰,而飞机仍在头顶上卜卜地放着机枪,火从直通楼顶的茅房向外蹿。前门被火封了,后门因是朝里而开,正巧被新铺不久的地板挡住。此刻素来坚强的叶至美竟也急的打头出声哭起来,全屋子十五六人多半全在嚎哭,认为"死”大摡是肯定的了。唯独叶至善保持冷静,让几个汉子把门枢抬离了门臼,仅仅把门往旁边移动出狭窄的缝,所有人得以"夹缝逃生"。这种遇事沉着冷静的心智,在十几岁青少年中估计鲜有几人。而叶至诚在整个逃生过程中只把他的集邮薄抱在手里,他曾对同学夸口过"邮存与存,邮亡与亡"。通过文字可以很快的想像出这个纯真又有个性的男孩子形象,他那单纯勇敢的样子瞬间跃然纸上。
叶至善在花萼集中《化为劫灰的字画》一文描述的家中书房和书画,以及每次避难迁移时,一定要带着这些字画"细软"。一家人辗转各地,无论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叶圣陶夫妇都要隔出一个可以读书写作的"书房"。每到晚上,一家人聚在书房,点起一根红烛,说着笑着和孩子们一起修文改稿点评。这个画面是多么的温馨,温暖美好的家庭教育应是让人受用终身的。在书的后记中叶至善说兄弟三人加起来180岁时还经常如此。试问,这份坚持在现今又有几位父母能做到?这真的是让人非常羡慕和钦佩的,为人子女能有这样的父母是多么的三生有幸!
叶至美的文字最能打动我作为女性的那个柔软触角,她的《"工作"小记》和《我是女生》两篇,写的细腻又不失活泼,简单又有思考。她把那个年代年轻人初入职场的种种,描述的淋漓尽致。从笨拙无助,到应对自如,其间心理活动和人物的言论描写真是惟妙惟肖。不愿意"混日子",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不愿享受稳定的工作和可观的收入,绝对算是同龄人中翘楚,放在当今也应是少有的优秀。她写的《江大娘》、《门房老陈》、《大衣》、《母与子》等篇,把小人物刻画的见皮见骨见心。读完后让我想起余华的《活着》和莫伯桑的《项链》,与之相比也是各有千秋和妙处。她的《在邮局里》让我回忆起自己曾经的青葱岁月,那也应是与邮局和寄信分不开的诸多美好。
书中叶至善写的《集体创作》以及他和弟弟合作的《头发故事》,看的我快要笑出皱纹。发现,原来青春的骚动和年幼的嫩萌是不分年代的。过去的过去,现在或未来,每个人成长中都有如此有趣的事情发生,只不过他们有能力通过文字全部生动得记下来了。
朱自清在给此书的序中写道:我佩服他和夫人能够让至善兄弟三人长成在爱的氛围里,却不沉溺在爱的氛围里。他们不但看见自己一家,还看见别的种种;所以虽然年轻,已经多少认识了社会的大处和人生的深处。如果说《傅雷家书》是一个好的教育范本,我认为《花萼与三叶》也有其异曲同工之处。前者适合父母与已是大学生或者是留学在外的孩子交流学习的榜样,而后者更适用于父母与孩子是中小学生的学习和陪伴示范。正如叶至善在自序中说:我们的原稿好像从乡间采回来的野花,蓬蓬松松的一大把,经过了父亲的选剔跟修剪,插在瓶子里才还像个样儿。
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但我们可以选择让自己的孩子有一个怎样的父母。幸福又有见解的孩子如何养成,父母真的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