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掉岁月


我算了一下,如果不算小学高年级时每个人都排队上去领好自己的一份饭菜回到座位上去吃的那种午餐形式的话,我应该是吃了14年的食堂菜。三年初中,三年高中,七年大学,一年工作。这14年经历了不同的人生阶段,经历了身边同学好友的来来往往,经历了南北不同的食堂菜风格,经历了菜量的缩水和物价的飞涨。

念高中的时候,食堂的工作人员多是本地人,所以虽然比家里的饭菜品种多了不少,但是口味还是非常本土化的。我曾经特别爱吃一楼食堂的干菜大排,厚厚一层干菜铺在一块有点薄的大排上,师傅会顺手把浓厚的汤汁浇上去;再要一个荷包蛋和一份饭,感觉就是很丰盛的一顿饭了,算下来好像才三块五。后来我在二楼食堂找到了葱油鸡,我就这样把干菜大排抛到了脑后,葱油鸡不记得吃了多少顿,但每顿鲜嫩的白斩鸡和浓郁的葱油香味交织在一起,味蕾就这样被完全打开了。这家食堂其实还挺有意思的,我曾经吃过限量级的梭子蟹炒年糕,单价五块五,蟹和年糕都很充足,就像家里做的。之所以说是限量级,是因为我自己都没吃到过几次,好像后来食堂就再也没出现过这道菜。

校园里有一条小河,连着白马湖。高三那年,河对面的食堂开放了,我们称它为“河西食堂”。因为住得离河西食堂比较远,价格又比较贵,所以很少去。不过有段时间我被里面的青椒炒鸡块迷得神魂颠倒,那是我为数不多的在河西食堂爱吃的菜。这道菜现在似乎已经很家常了,但对于当时的我来说简直惊艳,是老食堂从来没尝到过的美味。不过遗憾的是几乎全是脆生生的青椒,鸡块特别少。

食堂和教室之间有些距离,高一时受同学们的影响,我养成了每天中午和傍晚飞奔向食堂的神奇的习惯,这一跑就是三年。高二文理分班,去了文科班的我仍然会在听到下课和自修课结束的铃声响起的瞬间条件反射般地冲出教室,这时高一班级的同学们往往会从我身边呼啸而过,同时不忘跟我打个招呼。我们几乎是第一批到达食堂的,等我们选好菜满意离开开吃的时候,一大伙人才刚刚冲进来,过不了多久就排起了十多个长队,场面恢弘壮观。其实,吃完饭的男生都不会急于回教室或者寝室,有球赛的日子就是狂欢的日子,他们会拨好食堂电视机的频道,然后一堆人围站在电视机下,有的甚至站到桌子上贴着电视机看,人群时不时发出巨大的欢呼声或者嘘声。

本科在北京念书,当时足迹从来没有踏出过浙江和上海的我,感受到了全新的饮食文化。中青院二楼食堂的格局更像是美食广场的感觉,不同的档口有不同的口味。湖南风味都是重油的蒸菜,朝鲜风味就是什么都加一筷子泡菜;那些已经不记得是什么风味的档口,也充满了加辣椒加花椒加孜然加大蒜的记忆,我就是这么一边抗拒着一边慢慢接受了这样的重口味,虽然始终接受不了衣服上的食堂味。

说到朝鲜风味,我还记得那是一个个子娇小的姐姐,声音特别尖,外面一点完菜就会以尖细又响亮的嗓音告知厨房里的大厨,同时熟练地准备餐盘装好米饭和作为配菜的泡菜。在做这些的时候她还会和我们聊天,今天上课的内容是什么,今天又出什么特别好吃的新口味,她特别能聊,校园记者还专门为她写过人物报道。我最喜欢他家的番茄牛腩火锅,浓郁的番茄味,牛肉一度给得特别多,配上泡面和米饭,冬天来一锅两个人吃,特别酣畅淋漓。

我特别想念那个后来被拆掉了的清真食堂,那里有我在北京时最爱吃的早餐——食堂师傅自己做的蛋糕和豆浆。有一天我突然想喝咸豆浆,而在北京这种家乡的豆浆喝法几乎无人知晓,包括这个清真餐厅。于是我突发奇想,先在碗里倒入酱油,然后让师傅帮我装满豆浆,再塞一根油条进去。后来常这么吃,因为这个“古怪”的习惯,那个师傅都认识我了。她问我这样好吃吗。我说好吃呀,只不过你们的豆浆太稀了,根本不能结豆花。

考研的那段日子里,特别喜欢去教工餐厅。几个一起备考的伙伴,一起在教工食堂点上几个菜,大盘鸡铁板豆腐什么的,足以撑起最艰难的时光。因为我考研选择了外地的学校,最后我在自己学校的教学楼完成了这场足以改变我人生轨迹的一场考试。那天中午,考完第一门政治的我又去了教工食堂,心里想的是一个人吃饭有点孤单。那个时候还没有智能手机和微信,我记得也没有组建QQ或者飞信群,分散在北京各个高校考场的大家随便交流了几句就结束了话题,因为战斗才刚刚开始。

直到读了几个月的研究生之后,我才后知后觉地了解到我们宿舍所在的北区食堂是全复旦最好吃的食堂,当然,这一点在我尝试了本部食堂、南区食堂和江湾、枫林校区的食堂之后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验证。和北方的口味相比,淡了很多,也甜了很多,这样的口味让我感到特别满意。我记得有一次写博客的直接动力就是因为连续三天发现北区小食堂的饭菜怎么可以这么好吃,那是吃了一次就难以忘怀的炒榨菜青椒白萝卜胡萝卜肉切丝,和不知该怎么描述制作工艺的鸡块土豆胡萝卜。室友S对我低到令人发指的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叹为观止,想不通为什么吃食堂还能让我这么元气满满。

室友Y对这样的食堂口味犯了难,虽然她的本科岁月也是在上海度过的。她和我相反,是个重盐重色重辣的重口味。于是北区宿舍门口的黑暗料理炒饭成为了她的大爱,直到后来一楼食堂也推出了酱油炒饭,她才算彻底告别了黑料生涯。炒饭炒面窗口是一个嗓音和打扮都挺男孩子气的女孩,她比我们小几岁,工作经验可比我们丰富多了。她的窗口一直有很多人排队,等待炒饭的时候Y也喜欢和她聊天,觉得特别开心。后来突然有一天女生再也没出现在炒饭炒面的窗口,一问新来的师傅,才知道她回老家结婚去了,据说是一个相亲认识的比她年纪小的男孩。

考上研究生之后外公说开学后要来看看我。外公的胃一直不好,我妈千叮咛万嘱咐要我记得外公不能吃鸡蛋,点菜的时候注意些。我带外公在校园里转了一圈,他很开心,还和我回忆他在纺大的生活。午饭回到北区吃,食堂放鸡蛋的菜太多了,好不容易点了两个外公能吃的。他坐我对面,乐呵呵地吃着,说蛮好,蛮好。吃过午饭他就回去了,送他去附近的公交车站,上车的时候他说蛮好,蛮好。几个月后外公意外去世了,在北区食堂一楼和外公的那顿饭,就成了我和外公的最后一面。

13年我跑到格外偏僻的郊区去实习,每天班车来回,这一实习就是大半年。实习公司的附近有一个保税区食堂,走路大约20分钟的距离,每到饭点公司班车就会载着一车人过去。那也是我第一次长时间吃学校以外的食堂,菜价偏贵,但是口味还是很不错的。周围的薡茶和全家,是那段实习的时光里仅有的中午可以逛逛的地方。

那个时候我大概不会想到,毕业后我的第一份工作居然又是在这个我曾经觉得格外偏僻的郊区,于是保税区食堂再一次成为了我的工作食堂。同样的食堂,换了不同的小伙伴一起,偶尔还能碰到老同事,彼此相视一笑。菜色几乎全都换了,也多了更多可以选择的类型,我就把这里新推出的土菜、粤式烧腊饭、麻辣香锅和韩式料理都吃了个遍。不过价格涨得挺厉害的,更重要的是,直到一年之后我离开这里,曾经有过的好几家奶茶铺都关了,肯德基也关了换成了某家银行,据说是统一规划考虑银行集群,也有说是因为租金变贵了,总之周围能逛的地方,只剩下了一家鲜榨果汁和罗森。

其实说真的,回忆食堂有点困难,因为一说到那些年吃过的好吃的,更多想起的是学校周边的那些特色小吃,夹杂着对故人和往事的回忆,分不清是食物还是岁月的缘故。

中青院的山东煎饼真是一绝。煎饼摊的主人是个山东人,他和妻子一起在学校里做了很多年煎饼生意,渐渐把露天摊搬进了泥瓦房,产业也从仅做煎饼到兼卖羊杂汤等,人称“煎饼王子”,在学校里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我很喜欢吃他做的煎饼,像我这么口味非比寻常的人,当排队轮到我时我一定会说:土豆煎饼,不要香菜不要辣不要生菜不要薄脆,多放点土豆丝。他妻子炒的土豆丝特别好吃,土豆煎饼真的按照我的要求放了很多土豆丝,一个当正餐就足矣。后来据说出了健康事故,有学生吃了他家的煎饼导致食物中毒,学校里的煎饼生意是做不下去了,过了些日子据说有人看到他们又重新在校门口摆煎饼摊,也不知真假。反正,我后来再也没有吃到过里面包裹着满满土豆丝的山东煎饼。

学校靠近家属区的院子门口有一个小餐饮部,这个面向教职工家属卖一些外带的糕饼面皮等的叫做“主食部”的地方,能吃到我记忆中最好吃的糖葫芦。他家的糖葫芦品种多,各种水果夹杂着山药、红枣之类,当然还有传统的山楂糖葫芦。把山楂切开去尽核,再用竹签重新穿起来,中间或者放上几颗山药豆,然后外面裹一层糖浆,那是冬天的我的最爱。因为主食部挨着旧图书馆,前几年的冬天准备期末考试时,累了乏了我就会和伙伴W一起溜出来在报刊栏边吃一串糖葫芦,然后再咂咂嘴回去继续看书。后来我在好多地方都吃过糖葫芦,比如在索菲亚教堂前,比如在豫园,可是我真的就再也没有吃过那么好吃的糖葫芦。

学校附近就是中央民大,那条通往民大的小巷被我们称为民大巷子。连同学校门口一家叫“川乐园”的川菜馆一起,民大巷子和川乐园是社团活动和朋友聚会下馆子的好去处。在民大巷子,我第一次吃到了麻辣烫,第一次喝到了coco奶茶,第一次吃到了自酿酸奶,第一次尝到了肉炒馕,第一次参加了迎新聚会,第一次吃了毕业季的烤串……本科毕业的时候川乐园已经关门了,前几年看到消息说民大巷子大力整顿违章建筑,西域美食和川渝麻辣烫等小店都被拆掉了。一时间看到朋友圈涌出好多纪念文章,我想,大家怀念的或许是那段青春岁月吧。

前两天冷得天寒地冻的时候,突然又想吃桃屋了。那是一家开在复旦北区附近的日料店,虽平价但口味不错,而且装修风格颇有范儿。特别是他家的豆腐牛肉锅,带有点甜香的口感,汤底非常带劲,热乎乎的汤让人忍不住多喝几口。这些年吃了很多次桃屋,和室友一起来这边聚过餐,坐榻榻米的我们特别不习惯,最后索性坐得东倒西歪;也和在附近读书的实习小伙伴一起聚过餐,在拿到了毕业季第一个offer的时候请好朋友在这里吃过饭。在这里吃着美食,畅谈未来和理想。正好这周要和堂妹去逛五角场,写文章的间隙我对她说,要不我们去吃桃屋吧,她说好啊,正好没吃过呢。

我发现我对熟悉的食物特别依恋,一直去的餐馆、一直吃的食物都会让我感到安心,这大概是我缺乏安全感、又或者是懒得去开启新的探索的表现吧。武东路上的乡间老厨是家湖南菜馆,装潢的风格和碗都挺有特色,让我想起了本科时湖南风味档口的那些碗。定期的寝室聚餐难得而隆重,去过一次邯郸路上的红辣椒,去过一次校园内的卿云宾馆餐厅,最后觉得还是这家的家常菜好吃,决定把这家吃到底。除了实在有事脱不开身的,一般都会到齐,于是这一桌子人,在一起生活了三年,彼此相亲相爱互帮互助。如今毕业一年半,除了热闹的微信群,彼此还是会偶尔碰头,然而五角场已经渐渐淡出了大家的生活,毕业后的聚餐不是在谁的家里就是在其他的商圈,我们再也没有去过乡间老厨。

其实,学校附近真的有不少不为人所知的好店,每个店都是一个故事。有一家传说中日本人开的日本料理“神拉面”,我已经忘了是从哪里看到的消息,有一次特地跑去吃。这是一家离北区不远的隐蔽小店,门口小小的横幅招牌很容易被忽视,上楼才发现别有洞天。熟悉的旋律居然是Kinki Kids的《薄荷糖》,第一次在日料店听到J-Pop,好激动。老板不会中文,全程都是服务生在告知老板客户的需求。翻开菜单当时就惊呆了,封二介绍说老板的女儿是真人版电影《魔女宅急便》的女主角!菜单反复看了个来回,倒确实是不贵又正宗又实在。

武东路上有一家Hannah咖啡,那是研一时我和室友都特别爱去的地方。咖啡馆是一对韩国夫妇开的,店面不大,大概两间的样子,其中一间还放了几排衣服卖,算是兼业吧。我喜欢坐在靠落地窗的位置,带着我的电脑去查资料、写论文或者讨论小组作业。研二后就没怎么去过,临近毕业的时候再一次进到这家店才发现早已易主,店面和桌椅的风格也从温馨文艺的感觉变成了朴素极简的样式,可口的西式点心也不见了踪影,尽管在价格上变得相当便宜,但是那已经不是我所认识的Hannah咖啡了。

隔壁还有一家挺有意思的咖啡馆,店名我已经不记得了。老板是一个日本人,从店长到服务员都是老板一个人在做。他几乎不会中文,和客人的交流也是通过菜单和有限的手势,不过已经足够了。到店的也多是住在隔壁留学生公寓的外国人,咖啡馆从装潢到整体的风格都有一种轻松、明快的感觉。我一直特别喜欢吃他家的日式咖喱,非常正宗又好吃,尽管价格可能并不便宜,但是对于我来说真的是难得的享受。有一天经过的时候发现贴出了转让告示,内心有点莫名的失落,好想再体验一次那样美妙的味道。

12年暑假在一家日企实习,实习小伙伴每天中午都会集体出动去周围觅食,繁华热闹的南京西路附近有很多美食小吃,还有大名鼎鼎的吴江路小吃街,但是记忆中都敌不过静安别墅里一家小小的面馆。也不知道是谁发现了这家小店,往静安别墅里面走很容易被忽视,不过一旦到了中午你可能就无法忽视它了,因为排队的人实在太多了。老实说,我们也就排上过一次队。老板是一个脖子上戴着粗链子的壮壮的男人,一边吆喝一边收钱。他不是一个好脾气的老板,但是每天还是有很多像我们一样慕名而来的人。我发现我已经忘记了我当时点了一碗什么面,价格多少,尝起来味道怎么样,但是我记得那是一群特别可爱的小伙伴,那是一个特别美好的夏天,静安别墅有一种别样的风情。

读研时,有一次在国外工作的老朋友F回国休假一段时间,期间来上海找Q玩。我和Q也是很好的朋友,于是他就把我们几个以前一起玩的同学都叫了出来,吃饭约在三玛璐酒楼。第一次去三玛璐的时候觉得这是个很特别的名字,而且就在南京东路边上,颇有闹中取静的感觉。上海本帮菜,看菜单的时候觉得都是我喜欢吃的菜,端上来的时候发现份量有点小,不过几个人小聚的话这点份量就很适合。最经典的菜式是糖醋小排,小排肉又酥,口味甜中带酸。但是没出息的我最爱吃的还是葱油花蛤,喜欢吃一切葱油系的食物似乎是高中开始就有的口味。后来我们带F逛了南京东路和外滩,还煞有其事地坐了观光巴士和轮渡,感觉又重新站在游客的角度看了一次上海。顺带说一句,这家三玛璐从此成为了我特别爱去的馆子。

外婆家附近有一家大富贵酒楼,据说历史十分悠久。它最有名的是它的小吃部,供应非常有上海特色的早餐和小吃。小时候过年去外婆家,我和爸妈一定会到这里至少吃一次早餐。我最喜欢吃的是小馄饨,小馄饨鲜美爽滑,汤里还有蛋皮丝小虾皮榨菜紫菜,我常常本末倒置地喝掉汤汁再吃小馄饨。外公最喜欢吃的是生煎,不仅自己吃还老是买给我们大家吃。爸妈最喜欢吃什么我不知道,因为他们每次都会点不同的早餐,比如各种面条和大排年糕。

刚毕业工作那会儿在外婆家住了段日子,外婆的饭点早得不可思议,我索性自己在外面吃,就会常去大富贵。晚饭时间我一般点一碗面,比较管饱,最爱吃的是雪菜肉丝面,雪菜的清香融入汤面里,我可以一口气吃完,吃得撑撑地再回家。回家的时候外婆早就躺在床上看电视了,我到家之后一般会继续看会儿书学习。好久没回外婆家了,大富贵酒楼的分店也都开得离我家不近,所以也就吃不着了。家附近有不少面馆,但是论味道,还是敌不过那一碗雪菜肉丝面。

刚结婚的时候,我和先生在杨浦租房子。附近的餐馆小店我们几乎吃了一圈,从中式快餐,到东北菜,再到山东饺子……再到这家白娘子面馆。我先生不怎么爱吃面,但是这家白娘子面馆是他带我去的。他第一次带我来吃的时候,我点了他推荐的鸭腿面,食材看似普通,可是真的好吃到惊为天人!老板是一对中年夫妻,阿姨时常在前台收钱,叔叔就常在后面做面条。阿姨热情地告诉我们,他家的面条和汤底是特殊工艺自制的,面每次都是一碗一碗下的,所以速度有点慢,汤底有一股淡淡的中药味。最喜欢吃的是猫耳朵,好大一碗很实在,特别适合冬天吃点热乎乎的,想不明白明明就是普通的番茄、鸡蛋、蘑菇、青菜,怎么放在一起就变成好吃的汤底了呢。和叔叔聊开了之后,我问叔叔你们为什么要开面馆呢。叔叔回答说我是山西人,可是我在上海这么多年找不到好吃的面条,所以我索性就自己做了。搬家离开杨浦的时候,特地又去白娘子面馆吃了一次猫耳朵,和阿姨说我们要走了。她很惊讶,听了我们的好消息之后爽朗地笑了,说祝你们幸福。

搬进新家之后,我开始自己学做菜,到现在坚持每天下厨近半年,江浙家常菜基本过了一遍,也算小有成就。我觉得下厨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尤其是看到先生吃我做的饭菜时的模样。吃这个话题还要持续下去,不过,这篇文章就到此为止了。

-----------------------------

更多图文细节,欢迎关注公众号:我是tintin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5,132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7,802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1,566评论 0 33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858评论 1 27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867评论 5 36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95评论 1 28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064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705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2,915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77评论 2 323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96评论 1 33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432评论 4 32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041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92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23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185评论 2 35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535评论 2 343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