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书店的正门旁边挂着一个小黑板,上面用彩色的荧光笔写着“今日推荐书籍《风之影》”,却没有写推荐理由。黑板下面是一个可折叠的小木桌,上面放着今日的报纸以及一些杂志。时不时还会有人驻足着随意翻翻,之后又走开。在进出书店的人当中,除了学生,较为常见的便是慕名而来买推荐书籍的人。然而更多的人却是特地前来自拍一张,然后又匆匆离开,看着照片里面的书店名字而扬起嘴角,为刚才精心选择的拍照姿势和位置而欣慰。“阅读书屋”四个字在这些人心中,只是做为炫耀的招牌,与阅读没有丝毫关系。
进入书店内部,就会发现书店的陈设与其他书店很不一样。首先从装修上来说,装修风格属于21世纪初的风格,并不是如今20年代的流行风格。在朴素的环境中,更能让人沉下心来,深入阅读。然后书架的排列也别出心裁,一般书店都是一个书架一个书架的按照顺序排列下去,中间空着过道。而这家书店的书架排列却是双W的形状,一个书架连着一个书架,仿佛文化长廊一样,又仿佛文化迷宫一般。让喜欢看书的人,走进去就不愿意出来,让不是真心喜欢看书的人,望而却步。最后,奇怪的是里面的书籍。从书架上看不到那些快餐文化的书籍,有的只是能给人以心灵启迪的优秀书籍。在厚重的历史与情感中,体验不一样的生命,也许这就是这家“阅读书屋”的创办宗旨吧。
顺着这个似长廊和迷宫般的书架,一路走过去,可以看见各个国家的优秀作家写的优秀书籍。从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英国狄更斯的《双城记》……法国大仲马《基督山伯爵》、德国歌德的《浮士德》……一直到哥伦比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前苏联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长廊和迷宫的尽头,是中国近现代作家的书籍,鲁迅、沈从文、茅盾、老舍、巴金、曹禺、张恨水……曾经我在这样的书架中一驻足,就感觉听见这些作家的窃窃私语,探讨着文学的去向,探讨着人类的共同情感。我也曾从这个书店买过一些书籍,葡萄牙作家萨拉马戈的《失明症漫游记》和《复明症漫游记》是我最早从这家书店购买的,然后还记得买过美籍作家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以及《群山回唱》……还有很多,也就不一一诉说,有些记不清了。只是记得最后买的一本书叫做《黑夜的曙光》,老板还告诉我这是书店中唯一剩下的一本书。这本书是我在这家书店中买书的过程中,老板唯一给我推荐的书,他说“你一定会喜欢”,说完之后,露出了他招牌式的微笑。事后证明,我也确实喜欢那本书。
我知道这家书店,是一次偶然的巧合。有一次参加完一次朋友聚会后,一个朋友的妹妹在这家书店附近的一所大学读书,要我顺路送回来。送回了她,停在路边抽根烟,朝右边随意瞥了一眼,就看见这个透露着古朴的书店,并且觉得这个名字还不错。本身就有阅读习惯的我,下了车,走了进去。第一次就被这样的书架排列方式所惊讶,站在那里有些发呆。
“要进去走一走吗?”老板看着我,似笑非笑的问。
我有些疑惑的看着老板,呆呆的回答:“啊,好。”
于是就走了进去,一走就走了快一个小时。从书架上抽出一本又一本的书籍,又插回一本又一本的书籍。当我走出长廊的时候,我的手上拿着《失明症漫游记》和《复明症漫游记》这两本书。
“你的眼光还不错,这是很少被人们所知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书籍。因为来自葡萄牙。”店主很平淡的说。
我再次看着这两本书,《失明症漫游记》封面上的两只眼睛和《复明症漫游记》封面上的窗户,似乎有所寓意,却又不为人所知。我回答:“也许吧。”
我付了钱,就走了。这就是我与店主第一次见面的所有交集,但却开启了之后的很多次见面。我回家之后,打开了《失明症漫游记》,被里面的故事所吸引。当所有人都失明了,唯独一个女人视力正常,这个世界会发生什么。我开始明白封面的眼睛是什么意思了,渴望光明,渴望人性的回归。正如店主所说,我确实喜欢上了这上本书,不用一星期我就看完了两本书,再次回到书店买书。
在后来多次去书店的过程中,我觉得这个店主并非等闲之辈,于是我开始跟周围的人打听。慢慢的了解到如下的情况:
书店老板是在两年前来到这个城市的,这家“阅读书屋”是在他来了一个月之后开的。书店的装修风格和陈设都是书店老板决定的,说是要显得与众不同。书店老板每天早上开门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外面的小黑板上推荐一本书籍,但是却没有推荐理由,风雨无阻。有一位邻居对此感到很好奇,特地观察每天推荐的书籍,他发现有时候推荐的书籍会重复,有时候不重复。最长重复的一次是,连续重复了七天,而推荐的那本书叫做《风之影》。书店老板总是坐在前台看书,很少关注在书店看书买书的人,一般都是别人把书拿到他那里付钱,他才抬抬头的,很少主动询问别人需要买什么书。有一次因为看书太认真,被一个男生叫了三次也没有听见,最后男生觉得服务差,气氛地把书放在前台就走了。书店老板若无其事的把书拿着,走到书架上摆放的位置重新放好,就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
在邻居人眼中,书店老板并不是一个适合做生意的人,更像是一个专门看书写文字的人。因为在他们眼中,这样开书店,赚不到钱。对此,我对这个书店老板更加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