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我们如此看待它。问题本身不是问题,我们如何回应它才是真正的问题。
第一个要提到的依然是我们的潜意识。因为它太重要了。
比如,前几天一个离开明睿回到体制的学生给我打电话说了这样一件事情:老师,这两年我经历了这么多之后,比同龄人都成熟了,看待问题也不一样了,所以时常会觉得他们好幼稚,好无聊。尤其看到其中一个同学的样子就像看到一两年前的自己,那么无聊,幼稚和可笑。所以,首先我会觉得遇到另一个自己,很奇怪,另外就是看到过去的自己,很讨厌他,好想改造他,让他身上那些讨厌的行为都赶紧消失掉。
这就是特别典型的在遇到的人身上投射出了自己的一些回忆。这个人身上一些类似的行为激活了他潜意识里的一些不好的记忆,那些记忆里充满了被拒绝,嘲笑,不被重视的无助感;想要被看到,被认可的渴望等。这些丰富的内在感受被激活之后,他是很不舒服的。就想让这些感觉消失掉,所以他认为眼前的这个人如果消失掉或者某些行为不存在之后,自己的内在感受也就不存在了。
实际上,那是不可能的。没有这个人,也会有其他的人和事把潜意识储存的记忆唤醒,让你产生反应。
这些回忆之所以被唤醒,都是想重新拥有一次机会被照亮和疗愈。
所以生活中出现的让你有很多感觉的人,尤其是负面感觉的人,都是给予我们一次机会,面对自己内在那些未被疗愈和看到的伤痛。
因为同样的人,同样的行为,没有让别人有感觉,就是因为别人内在没有这部分需要被激活的记忆。
如果你忽略它,它就会重复的出现。
这就是为什么生活当中时常会一再出现相似的问题和事情。我们管它叫——强迫性重复。
有时候我们也会跟问题纠缠在一起,紧抓住它不放。
前段时间去北京,北京的一个朋友讲到这样一个事情。
一个女人的先生爱上了别人。她接受不了,就拿婆婆,儿子还有自己的生命威胁先生,强行地保持这个家庭的“完整性”,每天像个侦探一样跟着先生一起上班,一起下班,一起会见客户.....这种时候就是跟问题完全纠缠在一起,没有留出空间来看到自己真正面临的处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这种纠缠就会让自己和他人都失去面对自己内在潜意识伤痛记忆的机会。
记得,小的时候,常听到一些特别高大上的词汇,比如寻求解脱啊,追求自由啊。自己也会假装很懂的样子说,我要追求自由,要获得解脱。其实根本不懂那是什么意思,更不懂得要怎么活出它。做到它。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才懂得自由和解脱没有那么高大上,是我们每天会遇到的,要去学习和做到的。
我们每天的生活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比如你生气之后通常会怎么做,那么今天又生气了,你又想摔东西的时候,突然想看清楚自己的模式,这个时候,你开始从这种与问题纠缠的关系里解脱出来,获得了选择的自由。
在《当下的力量》这本书中,作者艾哈特.托尔说:我们的理性是永远找不到答案的,它也不会允许你找到答案,因为本质上来说,理性就是问题的一部分。
想要理解这一部分,就体验一下站桩或者静坐的时候:你先是在呼吸,然后慢慢的你似乎不关注呼吸了,因为你的头脑里冒出来一个念头:昨天走在街上好好的,突然冲出来一个冒失鬼孩子把自己撞了一下,胳膊都撞出一个包来。这个意像出来之后,你马上又有一个念头跟着:也真是没教养,也不知道他的父母是怎么教的。下一个念头:哎,说不定没有父母呢,也怪不容易的,你说,好在是撞的是我,要是撞到醉鬼,被揍一顿或者撞到车上,可怎么办啊?然后,你就突然难过起来了......
居然你会发现,你冒出一个念头来,你就能给它编出活色生香的故事来,甚至连情绪都投入进去,时而生气,时而难过的。你根本不用真的经历什么,自己在头脑里就玩的很热火朝天了。
这个时候,如果你用理性,逻辑,继续思维,只是让你的思维变得更加绵长,故事情节多了一些正义感和严肃感,它对你真正的生活并没有帮助。
这时候你要做的不是在头脑里去继续批判自己或者别人。只是温柔地回到自己的呼吸上,然后扫描一下身体,回到此时此刻,回到当下。你会发现,你刚才还投入那么多情绪的问题根本就不在。
有时候,我们实在是太入戏了。
会根本感觉不到这些让我们焦虑,恐惧,左右为难的问题根本不存在我们的现实生活里,它们只是在我们头脑里。
我们必须了解到自己是有能有力去影响事件或问题的。因为正我们自己创造了它。这对我们其实是一个好消息,因为我们既然创造了问题 ,就知道如何解决它。就像我们带着自己的觉知能力看到了刚才我们的那个小小的体验里头脑如何造作,如何跟着一个念头就编出一个电视剧来的。然后又如何把入戏的自己又拉回到当下里的。
不断的培养自己的这种能力,就知道如何去把困在头脑游戏里的自己一次次解救出来。
从前,有位老汉住在与胡人相邻的边塞地区,来来往往的过客都尊称他为“塞翁”。塞翁生性达观,为人处事的方法与众不同。有一天,塞翁家的马不知什么原因,在放牧时竟迷了路,回不来了。邻居们得知这一消息以后,纷纷表示惋惜。可是塞翁却不以为然,他反而释怀地劝慰大伙儿:“丢了马,当然是件坏事,但谁知道它会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 果然,没过几个月,那匹迷途的老马又从塞外跑了回来,并且还带回了一匹胡人骑的骏马。
于是,邻居们又一齐来向塞翁贺喜,并夸他在丢马时有远见。然而,这时的塞翁却忧心忡忡地说:“唉,谁知道这件事会不会给我带来灾祸呢?” 塞翁家平添了一匹胡人骑的骏马,使他的儿子喜不自禁,于是就天天骑马兜风,乐此不疲。终于有一天,儿子因得意而忘形,竟从飞驰的马背上掉了下来,摔伤了一条腿,造成了终身残疾。善良的邻居们闻讯后,赶紧前来慰问,而塞翁却还是那句老话:“谁知道它会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 又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中原,边塞形势骤然吃紧,身强力壮的青年都被征去当了兵,结果十有八九都在战场上送了命。而塞翁的儿子因为是个跛腿,免服兵役,父子二人也得以避免了这场生离死别的灾难。
我们来看结论:一旦我们形成一个观念和判断的时候,我们就是画地为牢。我们自己困住了自己。
就像之前有朋友跟我讲,他们去一个学校里面参观,看到那些孩子的房间很整齐,衣柜里都很整齐。他们去的时候,孩子们在操场上整齐的练功。然后又看了他们的展示,很有才能的样子。就认为这个学校很厉害,可以培养出很棒的孩子。
我听了之后就问她:你们没有经过学生的同意就去看人家的衣柜啊,似乎这些学生连衣柜的空间都不是自己的,这么不被尊重,估计也很难懂得尊重别人的边界和空间吧。
那位朋友听了之后很无语地看着我。估计是觉得跟我对牛谈琴了。
然而,我们时常会以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很片面的信息去做一个结论和判断。这也是我们头脑的把戏。比如,我在课程一开始的那个例子里讲的学生,妈妈意识到体制学校对人思想的束缚之后,用了很多办法,让他脱离体制。然后爸爸尽管是非常有成就的商人,但他有一个非常强大的观点:如果没有上过大学,没有学历,那以后怎么办?所以,在这个观点的束缚之下,他又用尽各种办法把儿子弄回体制去了。
有的人根深蒂固地认为:去找心理咨询师的人都是神经病。当他被困在生活里,抑郁了,焦躁的不能正常工作生活时,他宁可吃安眠药,也不会选择去找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如果你给他建议让他去找心理咨询师,他就会急了:你TMD才是神经病呢,你们全家都是神经病。
《佛陀的教诲》这本书讲道:一个被自己的喜好所影响的人,是不能明白事情的真正含义的,因为他们经常在事情还没发生时就开始悲观绝望。而那些脱离了执着的人,才能够透彻地理解每一个状况所蕴藏的意义。他们会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并把它当作新的机会。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只有当一个人不再执着去区别什么是福祸,什么是善恶的时候,他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为了让我们更清楚,今天讲的内容:我们的观点,信念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和行为的。
我们了解一下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ABC认知情绪疗法。
A(Antecedent)指事情的前因,C(Consequence)指事情的后果,有前因必有后果,但是有同样的前因A,产生了不一样的后果C1和C2。
这是因为从前因到结果之间,一定会透过一座桥梁B(Belief),这座桥梁就是信念和我们对情境的评价与解释。
又因为,同一情境之下(A),不同的人的理念以及评价与解释不同(B1和B2),所以会得到不同结果(C1和C2)。因此,事情发生的一切根源缘于我们的信念、评价与解释。
情绪ABC理论的创始者埃利斯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如果这些不合理的信念久而久之,就会引起情绪障碍和身心疾病。
情绪 ABC理论中: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通常人们会认为诱发事件A直接导致了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发生了什么事就引起了什么情绪体验。然而,你有没有发现同样一件事,对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同样是报考
,结果两个人都没过。一个人无所谓,而另一个人却伤心欲绝。
为什么?就是诱发事件A与情绪、行为结果C之间还有个对诱发事件A的看法、解释的B在作怪。一个人可能认为:这次考试只是试一试,考不过也没关系,下次可以再来。另一个人可能说:我精心准备了那么长时间,竟然没过,是不是我太笨了,我还有什么用啊,人家会怎么评价我。于是不同的B带来的C大相径庭。
它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种:
绝对化的要求:常带有应该,必须,一定等字眼。
比如:做为一个妈妈,她应该要给孩子哺乳。
作为一个新教育的实践者,她应该是不能犯错的。
过份概括化:通过别人说的一句话,或者做过的一件事就判定别人是怎么样的人。或者通过别人的穿衣打扮来判定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之类。
糟糕至极:一件事情没做好,就会完了。
比如,有人在与他人的第一次见面时,搞砸了,就觉得完了,没有办法再见这个人了。以后但凡有此人在的场合都会躲开。
每个人都对事情有不一样的解读和认知——我们管它叫思维模式,不同的思维模式下,语言也是不同的。不同的语言暗示就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情绪状态。
我们没办法控制有些事情他一定会发生,然而就算同样的事情发生了。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解读不同的认知就会造成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所以现在我们都开始清晰我们要在哪个部位开始着力。
我们把自己困在情绪和我们欲望中时。我们对事情本身的理解也充满了局限。但是我们内在有一部分是知道真相的。内在智慧他无法通过学习外在的知识而了解它。而是你要去体验。去真正的体验到你内在智慧去见到你的内在智慧跟她链接。
我们的教育会让我们认为,智慧都是通过外在不断的学习来获得的。知识在生活中的确会帮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建立起更多的自信或者生活能力。同时也建构出很强大的信念系统,变成了我遮挡阳光的云层。真正的智慧却不在你之外,它在你的内在。就像坐飞机一样,穿过云层,你会看到那个更大的空,那上面全然的光和无。
你通过观察自己的思维运作模式,观察自己内在是如何来面对你的每一个念头的。不断的去观察自己向自己学习。你才能够去触摸到自己身心的智慧。
如果今天听微课的你也正好困在一个情绪中,一个生活困境中,苦恼中不知道如何是好。
我跟你一样,曾经也是被自己的情绪紧紧的缠住,被自己的头脑紧紧困住感觉到没有出路。
然而今天的分享就是告诉我们,那些看起来的困境都是我们都头脑创造出来的。是我们的幻想,我们幻想我们被困住。如果我们能从幻想中挣脱出来,我们能够看到。真正的真相就是我们内在神性的智慧。
那些把我们困住的烦恼他们都是从哪里产生的呢?就像你躺着草地上看。天上的云彩,哪些云彩也许会遮住太阳的光芒。但是他们会飘走。他们不会永远停留在空中。
这些云彩无论是什么云朵,你再看他们的时候,你有没有思考。他们是从哪里产生的?他们是平白无故出现的吗?然后你会看到在这些云彩背后会有更加广阔的天空。看似什么都没有但是这些云朵就是从那里出来的。
如果你带着觉知去看那时的自己,你会看到自己产生的幻想和念头。他们是从哪里出来的呢?他们为什么会在哪里?你带着这种念头去看你会发现到那些让你觉得喜悦不已的真相。
因为你以前只是看到他们,他们占据了你内在所有空间。如果你带着这样的念头去向内观察,你就会发现你有一个广阔的内在空间,然而那个空间蕴藏巨大的智慧。那里的智慧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