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到成人这一生的奋斗,都在寻找归属感与价值感。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就是活着的意义。
如果失去归属感和价值感,接下来便是自暴自弃,甚至走向歧途。
因此在对于教育孩子方面,我们的一个终极目标也是帮助他们建立归属感与价值感。
最讨厌的孩子往往是最需要爱的孩子。
我们在与孩子的交流交往中,应该始终以鼓励的方式去帮助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教给他们人生技能。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记住一点,惩罚虽然能够暂时制止不良行为,但是要是永久性的解决问题,还需要帮助鼓励孩子来建立归属感和价值感,才是长期的积极的效果。
如果在一些激烈的问题上无法及时很好的给孩子交流沟通,那需要先平静一下,始终把鼓励放在第1位。
当一个孩子过多的面对惩罚时,孩子会认为自己是坏孩子或者是没有用。他们只会产生恐惧和害怕,并没有认识的对与错。而事实上受到惩罚的孩子常常会很快做些什么事来达到报复。这样一来会形成恶性循环。
大人们常常错误的认为,孩子之所以继续他们的不良行为,是因为惩罚没有严厉的让孩子从中吸取到教训的程度。
有的大人甚至更加严厉的惩罚孩子,孩子呢只会找到一些方法来给大人进行测评,就这样报复会永远的循环下去。
甚至出现离家出走,怀孕,吸毒,甚至其他极端伤害性的行为来进行反叛时,这时候大人才觉得孩子已经管不了了。
如何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呢?那就是让孩子体验到自然后果。
站在雨中会淋湿,不吃东西会饿,这就是自然后果。
也是要让孩子体验到一些事情的后果。
比如孩子不愿意万事按时写作业,他到学校里就会面临一定的压力。
知道他认为这样做不可行的,会带来麻烦从内心主动去改变,主动去改正。
这个过程目的是为了孩子决定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我们帮助孩子要做什么。
一个非常典型的错误概念就是往往大人们认为为了让孩子们做得更好,就首先要让他们感觉更糟。
事实恰好相反,只有孩子的感觉更好的时候,他才能做得更好。
所以我们所有的问题就是围绕如何让孩子有好的体验。
我们要把理解孩子的行为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再采取办法,达到一个长期的管理教育目的。
大人们首先要学会转变态度。
比如说孩子回家晚了,如果大人约法三章,回来晚就没有饭吃,或者是指责责骂。
这样表面上是孩子受到了回家晚应该得到的惩罚。这对于孩子的体验来说,它只是感觉到家长对他们的严厉,因为回来晚了就要受到这样的惩罚。
我换一个角度来说,可以给孩子商量一下,已经约法三章回来的晚就没有饭吃,但是呢可以补救一下,比如说大人做饭孩子要帮助大人去收拾饭后的一些问题让孩子参与进来,这样孩子会有更深刻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