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个宝爸或是宝妈,你是否有想过,一个孩子具有了什么样的重要品质或是性格,才可以让他过上充满幸福感的一生?
这个问题看似很难回答,但是仔细想来,其实并不难。
你可以想想你现在的不快乐和负能量都是从哪里来的?悲观消极,对什么都没有兴趣,做事情动力不足,没有信心,压力大.....
但归根到底就在于三点:悲观消极做事情没有动力,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压力大;对任何事情没有兴趣感觉生活没意思,没有形成良好的身体及行为上的习惯。
那么由此看来,之与相反的,乐观、兴趣和习惯,是儿童需要培养的最重要的三个品质,拥有这三个品质可以生孩子一生幸福感倍增。这也是被教育专家们普遍认可的。
《教出乐观的孩子》这本书,就是解决了如何培养孩子成为一个“乐观”的人的问题。
这本书作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被誉为积极心理学之父的马丁·塞利格曼教授。这本书以一种类似于教科书式的讲述方式,将观点、示例、以及家长应该如何操作和练习融为一体,让我们可边学边练,从而达到培养孩子乐观品格的目的。
中国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常常会犯几个错误:
错误一:盲目表扬
我们经常会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句话没错,但是怎么夸是很重要的。
比如孩子画一幅画,因为没有达到自己的满意而沮丧。家长可能会为了维护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就会说:宝贝画得太好啦!
这种情况之下,孩子明明就对自己有了一个客观的判断,你的盲目表扬只会扰乱他的判断。即使他因为你的表扬而不再沮丧,这种满意也是“感觉满意”,而不是“表现满意”。
感觉满意指当自己价值、欲望、以及权利获得肯定后的一种感受状态,比如:高兴、知足、满意、自豪等。
而表现满意是指对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应对日常基本挑战的能力有信心。
感觉满意看似在鼓励孩子,可以带来暂时的自尊,但是长久下去会造成孩子对自身能力的错误认识,还有可能让孩子变得盲目自负。 它剥夺孩子自我反省、自我提升的机会。
而表现满意则是通过孩子自身的行动使孩子子对于事物具有更强的掌握能力,从而获得自信。亚里士多德有个超越时空的观念:快乐不是一种可以与我们所作所为分开的感受,表明除了正确的行动以外,快乐是无法从其他任何方式中得来的。
那么上面的例子家长应该怎么做呢?首先,表扬必须建立在实是求事的基础上,理解孩子的感受。第二,表扬好的方面,承认不好的方面。第三,以乐观及正确的方式来解释自己面临的失败。
家长与孩子的对话可以包含这些方面:
"宝贝看来你对自己的画作不是太满意呀,是不是?
在妈妈/爸爸看来,这幅画的优点在这里,比如 XXXXXX,那你自己觉得你在哪个方面不太满意呢? 妈妈觉得你可以在XXXXX再改进一下。
不过这也是件好事,让你知道了自己在哪些方面有欠缺,你觉得呢?那么现在我们一起研究研究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吧........."
要让孩子获得自信和乐观,最重要的是使你的孩子对事情具有“掌控感”,表现满意可以使孩子实实在在地获得这种掌控感。
但事先他必须先让他经历失败、心情抑郁以及不断尝试直到成功为止。没有任何步骤是可以跳过的,失败与心情抑郁是建构成功与良好心情的必要过程。
所以家长不要为了照顾孩子的情绪和自尊而不让孩子经历这些,他们迟早都要面对种种的负面情绪的,逃避不是方法,掌控才是关键。
错误二:在不知不觉中,你错误的解释风格使孩子变得悲观。
对于中国的家长,包括我自己在内,在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时,都控制不住自己情绪的时候,特别是在孩子上学之后。网络中时常出现“某家长被孩子气得心脏搭桥”这类新闻,我绝对相信它的真实性。
心里强大些的家长,也常会被孩子逼得说出类似于:“你怎么这么笨啊! ”、 “你到底长没长脑子!” 、“这么简单你都学不会,以后能干什么!” 诸如此类的话。
其实作为家长我们也知道这样说是不对的,可当时就是控制不了,说完心里又后悔得不行......
其实孩子是否可以养成乐观的性格,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于家长对于负面事件错误的解释风格。
像上面那些话如果只说了一次两次,事后家长和孩子道歉或说明原因,可能对孩子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但是如果长此以往,这种“贴标签”式的语言暴力和解释风格,将孩子一时的错误归为“永久性”的问题,会使孩子认为这是来自自身个性上的缺点,不仅会造成孩子不自信,更重要的是这会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个悲观的孩子。
父母本身的解释风格会深刻地影响着孩子的解释风格,当你对一件坏事进行归因的时候 ,你的孩子常常也正仔细聆听着。
因此他学习到的不只是你解释中的特定内容,还有你的解释风格,他会将你的风格变成他自己的。那么除了“永久性”之外,还有什么会影响到孩子乐观的解释风格?
塞里格曼教授提出了对解释风格的判断有三个维度:永久性、普遍性与个人化。注意这些概念的差别:永久性即事情的起因是否会始终存在;普遍性即起因影响许多情况;个人化即起因就是我,而不是其他人或其他情况
举个例子,孩子某次英语考试成绩很糟糕,回家后沮丧地说:
1.“我永远学不好英语了!”-永久性
2.“我以后考英语考试都不可能考好了!”-普遍性
3.“我是我们班最笨的人!”-个人化
那父母应该如何解释呢:
1.“孩子,你能学好英语的,你以前的英语成绩不是一直不错吗?”-暂时性
2.“偶尔一次没有考好是正常的,只要坚持努力就一定能考好。”-特定性
3.“你这次没考好不是脑子笨,是不是因为没有充分复习准备?或是因为题目比平时练习的要难些?“-非个人化
总结起来,悲观VS乐观的解释风格如下:
在现实之中,造成孩子悲观性格的来源主要有四个:1.基因;2.父母的悲观;3.从父母、老师或教练那里得来的悲观性批评;4.掌控感和无助感的经验。
由此看来,孩子乐观与否,有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父母的,因为作为父母,我们真的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首先做孩子的乐观榜样,将那些解释风格融入自己的思维方式之中。
错误三:过度地外部归因让孩子不能勇于承担责任甚至推卸责任。
在上面三个维度之中,中国的家长并不是全做得不好,最后一项”外部归因VS内部归因“,中国家长做得特别好,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特别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个特别常见的例子:
一个一两岁的小朋友刚学会走路,被地上的板凳绊倒,孩子哭了起来。带孩子的老人就会说:这个臭板凳,把宝宝绊倒了!我来打它给宝宝出气!
有的孩子自己犯了错误,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把问题推到别人身上或是客观因素之上,不去想自己的问题,认为事情做不好都是别人的问题。这想法必然和他日常所接受到的教育有关。
其实关于”外部归因VS内部归因“这个问题,我在开始读这个章节的时候也充满了疑问,难道这样不会让孩子养成推卸责任,不能勇于承担后果的坏品质吗?其实不然。
塞里格曼教授说:要教孩子们看出,每个问题都有它自身的原因,这个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内部的和外部的。
那么对于由自己所导致的问题要由自己负责。但对于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情,则不用过分责怪自己,不要把事情失败的原因过渡放大到是只是由于自己。
比如孩子们输掉了一场足球赛,作为前锋的儿子回来抱怨:我们输了比赛,都怪我把那个球给丢了,让对手抢走然后进球了!都怪我!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帮孩子分析呢?造成输球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点:
1.你们全队队员的配合的默契度有待加强,防守力量还不太强;
2.对方守门员能力很强,把你们几次的射门都挡了回来,导致你们进球数量少;
3.你个人的表现算积极,但是传丢了一个重要的球,导致对方直接射门得分,这个是你的问题;
4.你们队长由于受伤下场,大大影响了你们全队的发挥;
5.今天天气过于炎热,导致你们的体能受到了很大的考验
6………
通过这个例子,希望我们可以正确地利用”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错误四: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
在我们的普遍观念里,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这个真的正确吗?
听话的孩子往往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你说什么就是什么,你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这也是思维懒惰的一种表现。所以当孩子过于”听话“时,要教会孩子”反驳“。
比如现在社会给孩子们压力太大了,仅仅品学兼优好像已经满足不了现在的要求了。学习好的孩子家长怕孩子学成书呆子;学习不好的孩子家长怕孩子没前途;有兴趣爱好的孩子家长怕孩子不务正业,当个孩子容易吗?
所以当孩子面对来自世俗各各方面的质疑时,他必须要对这些质疑有自己的判断,如果照单全收,有可能会使孩子形成错误的认知或是悲观情绪.
所以对不切实际的解释最有效的挑战工具就是自我反驳。这里的反驳并不是无理取闹,而是有理有据的反驳,也可以说是一个自省的过程。
有效的反驳包括以建立在四大基石之上:
第一个是搜集证据。当你指出悲观的想法之后,问自己这种想法的证据是什么?以及哪些证据是属于反对这个想法的?强迫自己考虑两方面的可能性。
第二是做出选择。问自己是否还可从其他方面来看这件不好的事中,要尝试尽量列出其他的解释。
第三个反驳的技术就是化解灾难。即正确地评估影响,也就是评估引起不好的事有可能造成所有可能情况,包括最好的和最坏的。然后告诉自己,通常情况之下,最坏和最好的都不会发生,能发生的情况常在两者之间。
第四个是开发反攻计划。将精力投入到最可能发生的情况的反攻计划中。但是也不要忘记为最好及最坏的情况做好打算。
比如孩子的同学找孩子借钱,孩子没有借给同学,同学就说他自私,并让所有同学都不要理孩子了,孩子为此觉得很难过,觉得自己不受欢迎了。如何引导孩子去思考这个事情呢?
Step 1:孩子,我知道你的同学说你自私你肯定很伤心,你觉得其它同学也因为这件事情不喜欢你了,是不是?首先,你的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只是因为你没有借钱给他,他觉得很生气,对吗?那其它同学他们有没有因为这件事说你自私呢?你平时在班里是一个喜欢帮助别人的同学,同学们都挺喜欢你,对不对?
Step 2.孩子,那你想想,他找你借钱是不是要买一些重要的东西?为什么这个同学会提出找你借钱?也许是因为他平时和你关系好,他信任你找觉得你会帮助他他才找你借的,有没有这个可能?而且你有没有解释不借给他钱的原因呢?
Step 3:这件事最坏的影响也就是这个同学不理你了,你周围的同学都认为你自私。最好的结果是你的同学觉得不应该那样说你,你们重归于好。同学们也都消除了对你的误解。目前这两个情况都不太可能。
Step 4:那么现在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也许你应该去了解清楚他那天借钱到底需要做什么,如果真的是需要买些重要的东西,你要和他解释没有借钱给他的原因,并获得他的理解。平时在班里,你继续乐于助人,这样做时间长了同学们自然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
错误五:有些家长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教育方式
你知道吗,在培养孩子乐观这个问题上,当一件坏事出现之后的思维过程,有可能直接决定了悲观或乐观解释风格的最终形成,也就是说”过程“真的要比”结果“重要得多。这个理论就是塞里格曼所说的”乐观教养ABC法则“。
A(adversity)代表不好的事。不好的事可能是任何负面的事件,例如不愉快的假期、与要好的朋友吵架、心爱的人离去等。
C(consequences)代表后果,不愉快事件之后的感受与行为。时常,看起来好像不愉快的事件立即且自动地产生后果。但是实际上,
B(beliefs),即对不幸事件的看法与解释,才会引起某种特定的后果。
因为人的感受并非无中生有,也不完全是由发生在他身上的事(A)所决定的,而是事后对这件事的解释风格和想法(B)触发了感受(C),一旦他能够找出并控制那个想法(B),人就可能改变自己的感受(C)。当然,这里的(A)应该不包括那些极度让人悲伤或难过的事。
比如孩子钢琴考级没有考过,他觉得很难过,应该怎样引导他呢?
A(钢琴考级没过) ------B ( 悲观想法 )-----C (难过 )
悲观想法可能会包括:我真的太差了,我以后都不想学钢琴,这简直太难了,我永远都通过不了。
另一种想法:A(钢琴考级没过) ------B ( 乐观想法 )-----C (自我激励,继续努力 )
乐观想法:
1.这次考级没有通过,我考试的时候太紧张了,其实平时练的还是不错的,临场发挥没有发挥好。但是没关系,我那么喜欢音乐,技术上没有问题,我要加强自己心理素质方面的练习,下次一定可以通过!
2.这次考级准备得有点仓促,虽然我已经尽全力了,但是没有通过也在我的意料之中,但是没有关系,我已经有基础了,相比其它的考级者,其实我是有优势的,我要加强练习下次一定通过!
3.这次考级没有通过,说明自己的技术确实没有达到要求,看来我要好好和老师请教一下,如何才能弹得更好,在下次考级中取得好成绩!
教出乐观的孩子这本书,让作为孩子家长的我也受益匪浅,因为要让孩子乐观,你自己必须要乐观起来才能足以影响到孩子。所以使用这本书最好的方式就是和孩子一起练习,一起变得乐观起来。
最后,让我引用这本书最后一章的一段作为结尾,这段话阐明的乐观教育的真谛,与大家共勉:
乐观不是对自己高唱快乐思维或空洞的口号,比如“我是个特定人物”、“别人都喜欢我”或“我的生活会越来越好”等会让你在短时间内心情良好,但是它们不会助你达成目标;乐观不是在事情不顺利时责怪他人,躲避问题的责任,这只会使问题更糟;乐观不是否认或避免悲伤及气愤,负性情绪是丰富生活的一部分,同时它们也是鼓励我们了解或改变不好事情的健康反应。当你教导孩子乐观,你就是教他认识自己,并对自己及世界所形成的理论感到好奇。你教他对自己的世界及塑造自己的生活采取积极的态度,而不要消极地等待、接受发生在他身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