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怎么才能通往一个正确的目标?作者给出了一系列建议。通往目标之路有这么几个步骤:
“1.和直系亲属之外的人进行有启发性的沟通。
“2.观察有目标感的人是如何工作的。
“3.第一次启示性的时刻:世界上有一些重要的东西可以被改正或改进。”就是孩子会感受到第一次的启示,就像瑞恩从报纸上看到有关非洲的报道一样。
“4.第二次启示性的时刻:我可以为此做出一些贡献,让情况有所改变。”他看到了自己的力量。
“5.对目标的认同,同时开始尝试完成一些事情。
“6.获得家人的支持。
“7.以独创和具有影响力的方式进一步加大对追求目标的付出。
“8.掌握追求目标所需的各种技能。
“9.提升执行力。
“10.变得乐观和自信。
“11.对目标的长期承诺。
“12.把在追逐目标中所掌握的技能和培养的性格优势应用到生活的其他领域。”
这就是一个人找到了亲社会目标以后的过程。
亲社会目标为什么可以迁移呢?比如,我现在在非洲打井,我以后还可以做很多别的事情。原因是这类目标能够带来三样非常重要的东西:力量感、持续性和心流。谷爱凌滑雪跳高台的时候,她说:“我不是来战胜别人的,我是来挑战我自己的,我就喜欢这种感觉。”这就是心流的状态。所以,当一个人能够找到力量感、持续性和心流的时候,他做别的事也可以成功,这就是目标的重要性。
接下来的一章非常重要,叫作“超越急功近利的文化”。目前社会上急功近利的文化实在是太强大、太可怕了。每个人都在问:年薪百万在北京是什么水平?多少钱能够实现财务自由?我们天天想的都是这些急功近利的话题。现在人们对价值观做了一个排序,你会发现,在年轻人价值观中排首位的竟然是实现财务自由。当然,这没有什么问题,人人都有权利追求财务自由,但如果整个社会都把实现财务自由排在价值观的第一位,这就是一个问题。
为什么割“韭菜”特别容易?樊登给这种行为起了一个名词——这不是作者说的,叫作“实用性媚俗”。什么叫实用性媚俗?比如告诉大家,教孩子要放松一点,你不要打孩子,孩子的成绩没有那么重要,成绩不能决定他的一生。
很多人听了以后觉得不顺耳,说:“你这样说话,这叫‘撤梯子’。”什么叫撤梯子?他们会说:“你成功了,你不在乎你的孩子考得好不好,但我在乎。”所以,什么样的人说话更容易吸引到大家? 就是说这些话的人:“别听那帮专家瞎说,孩子的成绩就得盯死,因为他一生当中就这几年机会,错过就没有了。”这就叫作“实用性媚俗”。
如果我们的价值观仅仅停留在“实现财务自由”“让孩子出人头地变得更成功”等这些功利层面上的时候,你越是讲这种实用性媚俗的话,越是讲那些显得特别接地气的话,因为这些都是老百姓能够理解的话,所以传播范围更广,更多人愿意买单。但教育的核心目的是改变,而不是迎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