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的主角是豆瓣出品的知识付费栏目“豆瓣时间”,我是豆友,曾在豆瓣时间中买过节目,也到其他的知识付费平台消费过。刚开始的时候是有被豆瓣时间惊艳到,也很有期待过,但是感觉后劲不足,转到了其他的平台。晃了一圈再来看豆瓣时间,作为豆友期待还是有一点的,期待豆瓣时间能做的更好,希望它能把自己的特色做到更佳。不需要取悦所有人,但是在自己的小领域能发光就好。
这篇文章共包含10点,描述的是一些站在用户角度使用感受和站在产品角度的一些思考。
1.位置&层次
(1)豆瓣时间
豆瓣APP -> 市集 ->豆瓣豆品-->切换Tab到豆瓣时间
豆瓣时间是和豆瓣豆品共享一个导航栏的入口的,并且这个入口进入后,首先看到的是豆瓣豆品,需要切换tab才是豆瓣时间。
市集在底部导航栏的位置是从左至右4/5的地方,根据手机上的拇指热区,整个导航栏的布局中最重要的地方是左边(大众右撇子),就5个图标的布局而言,从左到右,第3,4个是(习惯右手)拇指最舒服的地方。放在此位置的说市集的重要程度对豆瓣这个app而言还是不低的,市集包含了2个tab也就是豆瓣豆品和豆瓣时间,默认的tab是豆瓣豆品而不是豆瓣时间,因此需要用户的2次点击才能到达豆瓣时间。
我们来看看同样是依托大的app做知识付费的知乎课堂;
(2)知乎课堂
知乎APP -> 大学 -> 课堂
市集在底部导航栏的位置是从左至右3/5的地方,也就是正中间,这个点不论是对于左撇子还是右撇子而言都是自然的拇指触点,同时也是视线的焦点,重要性不言而论。
课堂和读书会共享一个路口,但是课堂是默认的Tab,也就是用户点击导航栏上的大学后首先看到的就是课堂,用户只需要1个点击动作就可以到达课堂;
一般对于某个功能点的放置是遵循一定的原则的,在最容易被用户看到或者是用户轻松就能操作的地方,比如拇指热区或者是视线热区,一般会放置2类东西:
- 一是对用户而言特别重要的东西;
- 一是产品想用户知道或操作的东西;
豆瓣时间在豆瓣app中的这个位置的优先级,其实并不是特别高,至少和知乎课堂一比较而言,有可能是2个原因,一个是豆瓣自己现阶段不想重点推广豆瓣时间,一个是豆瓣时间在豆友那的使用人数或频率不高。
2.节目模式
现在就我了解到的做知识付费的产品中做的比较大的有分答、得到、知乎live、豆瓣时间、一直播等,其中我们今天的研究豆瓣时间。
豆瓣还处于请大咖来火场子的阶段,豆瓣时间属于内容型的产品,只要你有不断的内容的更新能吸引用户你就不会失去价值。
就内容而言,这种知识付费的运作模式一般是刚开始的时候,请大咖来暖场子,等形成一定的气候环境后就会根据自己不同的产品定位开始引入多元化或者是深度的普通的分享用户,平台化到用户自己提供的内容,最后产品会形成一个自己的生态系统而运转,不需要依赖明星、大V等资源,运营成本更低。比如分答、得到、知乎课堂。
查看豆瓣时间现在(2018/08)的节目/栏目,有42个,主题主要是有心理感情,文学艺术,社科人文,观影指南,音乐生活,生活美学。每个分类下的具体节目不多,而且都是大咖节目。
豆瓣时间目前还是大咖来火场子的阶段,如果它最后的目标是和知乎一样做这种平台化让后引进大量多元发声者的话,那么豆瓣时间做的不是很好。我们这里就拿同样是寄生于大APP的知乎来比较,作为一个平台知乎课堂的运营的模式已经是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了,他不再是依靠大咖,而是有多样的内容,品质也不错。豆瓣现在的状况而言并没有吸引到哪些多元的发声者来平台发表自己的内容; 另一个角度,如果是想走和分答那种知识大牛阻主流引导的模式的话,知识大牛是关键,准确而言是知识大牛不断更新的知识内容是关键,但是看豆瓣时间的内容更新的度不是很好,而且总的内容数量也是很有限的,这方面的吸引力也是不足的。
豆瓣这个平台的目标用户特征而言是比较的文艺范儿的,小众的,豆瓣是文艺者实现精神追求的最好家园,做自己特长的垂直的内容做的好的话也是有市场的。
3.首页长度
过长, 大约有10-13屏(具体根据用户手机屏幕尺寸而言), 没有直接在首页上跳转到详细的某一个区域的导航或者是引导.
本质的原因是信息内容的组织不合理. 最好的信息结构是即使多但不能乱,如果用户无目标浏览的时候可以快速知道有哪些东西自己可以看,如果用户有目标浏览的时候可以快速找到自己的想要的.
4.内容分类&导航
所谓的内容层次布局也就是信息的结构,目标是清晰,一是能让有明确型和探索型的用户能快捷的到达想要取得地方,另一个是让漫游型用户对全部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知道有哪些内容。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明确的分类信息,然后有效导航。就使用感受而言,有明显的不适,主要感觉是东西视乎挺多,但是没有清晰的分类导航快速的代入具体内容下,无法快速的定位明确的某一节目。
豆瓣时间的首页是有做跳板式的分类入口:时间社区,时间发现,时间专栏,我的时间。
使用感受是:刚开始进来的时候,看这个分类有点懵,这几个很类似什么意思,它重点是哪一个?它想要我去哪?我想要看节目应该去哪找?用户对这个分类没有一个一目了然的认知,还得动动脑,或尝试点点看?那一般的结果就是不知道结果的操作就不去操作了,直接跳过要选择哪一个,开始进入浏览首页。
这个分类是没问题的,因为要告诉用户豆瓣时间的大结构,但是被放在那的它却不是成功的。那个分类显示在那并没有起到该起的作用,占据首页的视线焦点的地方显示的一个分类,没有成功引导用户进行2次跳转,还迷惑了用户导致用户直接跳过。用户到豆瓣时间来主要是想听讲课的,那你先把用户的对有哪些节目的好奇满足了再说其他好吗,时间社区时间发现都是时间栏目的附属,是为了时间栏目周边服务的,但是重点是要首先用户入驻了豆瓣时间,听了课,然后才会去打开时间社区时间发现,如果用户都没留住,时间社区时间发现根本没有用武之地,所以先围绕时间栏目分类导航展示栏目的优先级比暂时时间社区发现的优先级要高。
接着上面的用户使用感受,用户放弃了从顶部分类来导航,开始浏览首页,首页列了不同的类别的栏目,有分类的,但是无导航。分别是精选试听,热门推荐,今日特惠,人气推荐,心理感情,文学艺术,社科人文,观影指南,音乐生活,生活美学,时间大本营,精品KEY专栏。虽然有分类是没错,但是没有导航,也就是用户只能一点一点往下拉,要拉完了才知道有哪些分类,视乎可以考虑在顶部做一个内容的分类导航,让用户一目了然。在移动设备上,新用户探索一个应用的耐心是很少的,因为本来时间就是零碎的,外面同类的应用多如牛毛的诱惑,如果不是铁粉是没有耐心慢慢探索的。等内容分类都做了,再说交互可以再优化,导航什么时候显示?如何显示?是否在页面太长时导航以合适的方式始终显示?
比首页做的更粗糙的是时间专栏,页面没有任何的分类,直接是平铺直叙. 这种无逻辑罗列的方式对用户而言,只有一个感受:多。 最好的信息结构是即使多但不能乱,如果用户无目标浏览的时候可以快速知道有哪些东西自己可以看,如果用户有目标浏览的时候可以快速找到自己的想要的.
处理大量信息的显示问题的时候,2种主要的方法是分类和搜索,但是时间专栏都没有采取。
如果一定要这样不分类,无主次的罗列信息也可以,可以让用户一目了然的知道有哪些信息,在无目的浏览的时候是可行的,但是在有目标浏览的时候就有问题了,难道道要用户在以消遣为目的的时候一条条翻下去找一个目标?对于只有3秒耐心的用户而言很无法忍受。
如果要改进现在的时间专栏的内容组织的话,可以有很3种方式:
- 一个是添加搜索
- 一个是添加分类导航,
- 一个是导航和搜索一起添加。
具体而言:
(1)对于第一种添加搜索,我看了下豆瓣,发现除了市集这个模块,其他的模块下都有搜索,豆瓣时间和豆瓣豆品都不提供搜索这个功能,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考虑到本身的内容就不多,添加搜索的产出比太低,就直接省代码了;
(2)一个是添加分类导航,其实在首页已经有分类的,但是没有把这些分类做成导航栏,如果实在不想做导航栏的话标签也可以。有可能是想的在内容有限的情况下,不分类导航栏用户一条条查看会觉得视乎还是又挺多的呀,同时也可以把所有的内容查看一遍,说不定用户在其中就发现了感兴趣的,再者还可以省代码,一箭双雕的想法。如果真的是这样想的话,那真是用心良苦的设计。
(3)最后是双管齐下的搜索加导航,就现在的内容的数量来说,考虑到成本投入,就不推荐了,如果以后内容扩大了可以考虑用合适的方式来组合。
5.内容布局特色
豆瓣时间的首页的布局没有突出自己的特色。
首页内容的布局是根据内容的重要程度从上到下的,(左右的布局也是需要根据人眼扫描视线和手指操作热区来考虑的,但是在这里暂时不考虑因为都变首页在手机端上的排布是列表型的,所以主要是考虑上下)。
豆瓣时间目前首页内容布局的顺序从上至下如下:
广告区,导航,时间成长营,精选试听,热门推荐,今日特惠,人气推荐,心理感情,文学艺术,社科人文,观影指南,音乐生活,生活美学,时间大本营,精品KEY专栏,广告。
就重要性而言,就如上面提到过的,一般重要的东西放上面,不重要的东西依次往下放,而所谓的重要性是指2类,一个是对用户重要的,一个是对开发者有价值的,所以你可以看到广告放顶端,推广放顶端,热门放顶端。
有可能你会问,那现在的豆瓣时间首页可不就是这样放的,那你为什么还说有问题?因为我们还要考虑到一个因素就是“特色”.不出错但是不出彩的产品,如果是没有特殊渠道或手段辅助的情况下,拿到市场大浪中去物竞天择的话,是难有立足之地的,灭不了,但是也火不了的地方. 要想在竞争中独占鳌头,有2类你要占其一,要么第一,要么唯一. 现在的付费知识市场对豆瓣而言,不管是哪一个都很难,且这不仅仅是只对它,但是也不是没机会.记得有个英语老师讲过句话是"我不是教英语的人里教英语最好的,也不是歌唱的人里歌唱的最好的,但是在教英语的人里我是歌唱的最好的,在个唱歌的人里我是英语教的最好的", 这就叫特色.
按豆瓣首页现在的这个布局次序,就属于不出错但是不出彩的,他遵从一般的布局原则,上重下轻,但是却没有突出自己的特色来吸引人. 豆瓣的消费群体主导是文艺范儿小清新的年轻人,他们来豆瓣的目的是无压力放松消遣,豆瓣的用户最多的是集中在书影音, 关注的是心理感情,是精神家园. 所以一下2内获取可以调整:
(1)社科人文, 文学艺术这2类是几乎每一个同类平台都有的分类, 非常普遍,要火起来一是内容提供者要能做出花,做出彩;同时要有那么一群人是痴是迷的,更关键的是这两类人的契合,要知道同样一个故事,大人和小孩的关注点和兴趣点是不一样的. 总结而言要把这类大众文学题材做出彩并被认同的难度是投入产出比是不大的. 所以或许可以考虑把 社科人文, 文学艺术这2类的重要性等级往后排.
(2)观影指南,音乐生活2类. 查看了豆瓣的小组,也亲自的访问了周边的人,发现其实豆瓣真的是比较小众的产品,但是不论手机上时候有豆瓣这个APP,但是还是会查看豆瓣的电影和书评,这两块可以说是整个豆瓣比较热的特色,而同时虽然其他平台也有这两个栏目,但是豆瓣的用户群积累是很占优势的,质量也不错. 所以可以考虑把这两类往上提,作为特色.
我去看多豆瓣的web版面,是很合理的,移动端的相对就没那么出色,但是注意现在移动才是大趋势。
6.音频视频的价格
我统计了豆瓣时间在现存的专栏内容的价格, 分布如下:
- 0-50元: 13个
- 51-100元:13个
- 101-150元:13个
- 151-200元: 2个
一个东西的价格是否算高,是由两个方面决定的,一个是目标人群的消费水平,另一个是东西本身对消费者的价值的高低;
所谓购买力不仅仅是指用户出不出得起这个钱,也就是消费能力,还在于用户愿不愿意出这个钱,也就是这个东西对用户的价值用户怎么看。
还有一个影响人们对价格高低的影响因素就是对比。
(1)付费意愿
豆瓣的主流用户群体是文艺青年,豆瓣本身的作用是娱乐消遣,是内容消费。
从现在的移动知识付费的音频市场来看,其实还没到成熟期,也就是主流人群还不是乐意在移动设备上高付费消费音频的阶段,甚至是用户的这种移动设备音频消费习惯都还没有大范围的覆盖,还处于群雄开拓市场调教用户的阶段。人们的整体付费意愿不是很高的,所以你可以看到现在做的比较热的知乎,音频专栏的主要还是集中在100元类,甚至是50元内,还夹杂着些许的免费节目;得到主要是做会员制一年199,也可以付费单买也多是199元,其余的多是100元下甚至是50元下的;还有分答,喜马拉雅有声书等等。
比较一圈下来,你会发现豆瓣时间的音频的比较而言收费算是不便宜的,特别是你结合上面的具体数据中的很不百分比看,同时它由于自己不太技巧性的的布局方式(后面会讲到)给用户一种是真的贵的感觉。 而对于豆瓣的时间的消费群体对这个价格的消费力而言,豆瓣整体的消费人群是文青,在这个基础上再划分豆瓣时间的消费群体是文青中的有知识消费意愿的人群,设想一下他们的主流的收入情况,是否能接受这个价格。
(2)再一个要平台本身对用户付费的影响
同一个用户在不同的平台上愿意为同一类东西的价格的接受度也就是消费意愿是不一样的。打比方你现在要买一个电子产品,在淘宝是1000元,在京东也是1000元,你会愿意在哪个平台上消费这1000元?愿不愿花钱,关键还是觉得值不值,能不能带来匹配的价值收益,其实没花钱买回来使用之前是没法知道真实的好不好的,那么这个时候就套考虑平台的可靠性,你这个平台是否是做某个垂直领域的能手专家。回到我们的对象豆瓣时间上来,豆瓣时间背后依托的是豆瓣,定位是新型社区网络,是以书影音起家,主要提供关于书籍、电影、音乐等作品的信息结合,还提供书影音推荐、线下同城活动、小组话题交流等多种服务功能,一直致力于帮助都市人群发现生活中有用的事物。知乎课堂背后依托的是知乎,知乎的定位是社交化问答社区,口号是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知乎在内容质量的控制上是比较有保证的。得到,定位口号“为你提供最省时间的高效知识服务”,内容如口号。如果是做知识付费平台而言,不考虑价格,至少在人文社科,文学艺术,甚至是是心理感情这方面的研究上,豆瓣是不占优势的。
结合上面的几点,豆瓣时间的内容在价格上于其他知识付费节目比较后是没优势的。而且豆瓣时间是没有免费的专栏的,这个是很重要的一点,人性就是贪的,免费总是能第一时间击中你的,如果是一定要花钱的,期待总是高的,付费节目的存在就是增加用户的黏性,这样不管是对豆瓣还是豆瓣时间都是好的,但是不清楚是处于什么原因没有设置付费的节目?
7.价格的排列
时候显示价格,对于高价的东西就不要直接显示价格,先显示详细的吸引人的信息,最后显示价格;
豆瓣时间首页分类的顺序从上至下如下:时间成长营,精选试听,热门推荐,今日特惠,人气推荐,心理感情,文学艺术,社科人文,观影指南,音乐生活,生活美学,时间大本营,精品KEY专栏。对每一个分类中的每个栏目直接显示价格。每个分类下显示1~4个不等的栏目,每个栏目显示价格。这样根据内容的属性第一排序的显示方式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这些栏目的价格结合在一起显示出来的时候,问题就来了。
我们来看一下具体的他的带价格的栏目在首页的显示:
- 第1屏: 时间成长营类节目1个, ¥:199元;
- 第2屏: 精选试听类节目1个, ¥:118元;热门推荐类节目2个, ¥:158元, 298元
- 第3屏: 今日特惠类节目3个, ¥:68元, 60元, 9.90元;人气推荐类节目1个, ¥:68元;
- 第4屏: 人气推荐类节目4个, ¥:98元, 128元, 39元, 58元;
- 第5屏: 心理感情类节目2个, ¥:68元, 98元;
- 第6屏: 心理感情类节目2个, ¥:128元, 98元;
- 第7屏: 文学艺术类节目3个, ¥:128元, 128元,129元;
- 第8屏: 社科人文类节目3个, ¥:128元, 29元,99元;
- 第9屏: 观影指南类节目4, ¥:68元, 29元, 60元,158元;
- 第10屏: 音乐生活类节目2个, ¥:128元, 78元;
- 第11屏: 生活美学类节目4, ¥:98元, 298元, 29元,29元;
- 第12屏: 精品KEY类节目4, ¥:9.9元, 9.9元, 9.9元, 6元;
第1屏的内容是进入用户的视眼,第一感觉,一般用户在手机上对不熟悉的无导航页面无目标浏览时,至多手指划4下后,基本上头脑中就建立起了初步判断,如果还没吊起用户的口味,基本可以打入冷宫了。
使用心路历程如下:首先用户进来看到的第1屏的199元,感觉有点贵呀,再翻翻,到第2屏,298直接抓住焦点,再划一下到第3屏,终于有个9.9,但是沉浸在298不可自拔, 小心翼翼再翻一下下?到第4屏,哦呦,128,98, 有点虚,39还差不多,但是不敢说出口觉得贵,但是真的贵。
从上面的那段描述中,用户觉得“有点贵哦”,且不讨论价格时候会成为阻止用户购买的因素,我们这里来说说这个价格对用户的心理影响,用户有了心理负担,你让用户觉得贵,那么用户觉得自己消费不起,用户可能会觉得是不是别人都消费的起我穷我消费不起,用一个有点夸大但是性质是一样的例子,就好比一般人揣1000元误入起价10000元的奢侈品店的感觉,我本来没觉得我穷,这么一看感觉自己老穷了。产品的使用过程给用户的感觉都不应该是有任何的心理负担的,对于这种心理负担是不可名状的细微东西,用户不会说出口,但是它却会影响用户对产品的印象,最后影响用户的决策。
8.价格的显示
当页面中有金钱/价格出现的时候,人们会自觉性把焦点首先放在价格上,而且豆瓣时间中的价格还是红色的字体的,更是引人注意。
本来价格就不占优势的情况下,那么销售策略可以先暂时的避开价格而是从内容出发,先用内容抓住消费者,告诉消费者你看我这个产品千般好万般妙,争取获得消费者的认同后,在最后告诉消费者这个东西的价格,给消费者一种虽然我贵,但是贵的有道理。这样比直接来就当头一棒的用价格吧消费者吓跑要有机会。(这里不包括奢侈品的高价销售策略和点菜只看菜单左边的不差钱人士)
豆瓣时间官方有可能也是自己意识到了自己家的东西有点贵的,所以把“今日特惠”放到了第2屏,但是就一个用户角度而言做的非常鸡肋,毫无吸引力,除非是盯了某一个节目很久的粉丝。因为特惠的力度和总价比起来没多少,即使是降价了也还是在同一价格区间。特惠区间和商场大甩卖是一个道理,首先是降价的力度是要对得起“特惠”俩个字的,都是减10元,但是原价是20和原价是200的东西,吸引力是不同的
9.关于价格排序和显示的建议
(1)如果保持现有的一切的布局不变,价格也坚持要显示,那么至少把价格的颜色从红色换成一个亲切点的颜色;
(2)如果保持现有的一切的布局不变, 那么可以尝试把那些跟同类平台比高不少的栏目的价格不要显示在首页,而是显示在详细页面,首页更多的是精辟的介绍节目勾起用户兴趣或让用户记住,只是把那些9.9的价格显示出来;
(3)在显示全部的时候给个价格排序;
(4)我看了一下那些50+价格的栏目,他们包含的内容其实挺多的,几十集,每集10分钟以上,这样的大量干货其实估计也是敢那么标价的原因吧,有底气,但是也请注意消费者的感受;100元的音频在音频市场算大宗商品消费了吧,知道京东白条,花呗分期不?何不把这种100元50集的节目稍微拆一下,分成比如3期,每期大约17集。这样对用户的消费压力也不大,也不会产生担心一口气买了一堆东西其中万一有一半都是用不上的这种心理,让用户钱花的无压力。而且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增加种的节目的数量,至少是显得琳琅满目,揣同样的钱,用户是更愿意到大市场买东西的,因为选择更多。
再把10分钟的内容拆拆,比如2个5分钟。移动用户的刷手机的时间是很零碎的,且是受干扰很多的,用户听这个音频的时间有可能就是排个队的时间稍微消遣,或者是上班走路时间,随时都会被打断而终止,而且现在的手机上多样的娱乐方式,10分钟对用户而言太宝贵,如果不是正事至少我是不愿花那么多时间只做一个事情消遣时间的。用户一看那么长时间,有可能就是算了,找个时间多的时候再好好听吧,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5)如果允许调整布局的话,把那些物廉价美的节目往上放把,有可能用户会因为有点点兴趣正好又不贵就买了,即使不买,你至少要有一个把用户从首页带到详细页面的跳转的诱饵,用户在系统内待的时间越长,你才有机会给用户讲你想讲的故事。
(6)适当的增加一些免费的节目,这些免费的节目是增加用户粘性的手段;
10.节目图片
豆瓣时间的栏目的照片一般是以物为主题的,很少用主讲人本人的照片为主。你会发现很多现在的这种在线的视屏音频如果是单个讲师的专题的话,多会用讲师自己的照片来宣传,这样有2个好处,当图像和文字或数字比起来,人脑的图像记忆是最好的;如果是同为图像时,人像和物像,风景照比起来,真人头像或照片更容易给人留下印象。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让用户记住或有印象,是很重要的,在用户脑中留一条你的产品讲后续故事的线索。人是主观的,接受了某个人,才会听他讲故事,他才有机会进一步从用户身上获取利润。
但是也不是人像就一定好,因为:
** (1)**当不了解一个人的时候有点外貌协会的判读是免不了的,有可能有的读者因为对讲师的外貌的感觉而带有先入为主的对内容本身进行判断;
** (2)**满篇的人像,特别是对图像中任务的大小表情的处理要求很高,对有的用户而言可能会有点不舒服。当人面对一个陌生人的照片和一张物体的照片的时候,哪一种让人更放松? 这是本能,动物看到另一个动物的时候,出于安全本能,第一反应是是否有危险?不能放松警。
现在看有的平台的讲师的照片被P的油头粉面的,中国人对于学者的普遍认知还是朴实严谨的形象。
这么一看起来豆瓣的非真人的图像作为节目的图像还是一股清流,挺舒服的。
结束语:作为豆友期待豆瓣时间能做的更好,希望它能把自己的特色做到更佳。不需要取悦所有人,但是在自己的小领域能发光就好。
欢迎交流,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