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论语》是中国传统儒学的代表著作,《论语》记录的是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对话,智者们的对话总是富有哲理,通过阅读《论语》我们可以学习到古时智者的思想,其中儒家对于君子和小人的解读有助于我们分辨何为君子,何为小人,以及如何成为君子。
孔子作为儒学的代表人物,他所推崇的人的品质应该是“君子”,以君子作为衡量人品质好的标准。那么何为“君子”?《论语》中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孔子的弟子子贡请教他什么是君子,孔子回答到:先去实践你要说的话,实现了之后再说出来。这里孔子强调“实践”,也就是说作为一个有道德修养、博学多识的君子,不能只说不做,而应先做后说。只有先做后说,才可以取信于人,而不是只说不做,只会说大话空话。孔子在这里除了强调“实践”以外,还强调了君子的另外一个品质,那就是“慎言”,君子不说不经实践没有把握的言语。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孔子认为君子是不会过分追求外在物质的东西的,对于吃穿住行不会有高的要求,但是君子对于工作,说话处事为人却是极为注重的。古时的陶渊明可谓是一个君子,陶渊明清正为官,不贪求高官厚禄,上不阿谀奉承,下不贪污受贿,因忍受不了官场的污浊的隐居乡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事迹被传习至今。当代社会也有许许多多的君子,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不求自己吃的穿的用的有多好,只求让中国人民吃饱,他可以说是把自己的一生精力都奉献给了中国的水稻事业,一直在自己的工作上兢兢业业。
孔子推崇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礼、乐、射、御、书、数五种技能。故孔子曰:“君子不器”,“器”就是器具,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君子应该不专于一个方面的技能,应该注重自身的全面发展,不求精于一门,但求通于八方,也就是学习要广泛。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君子无所争”,是强调君子要谦逊礼让,即使要争,也是文质彬彬地争,也就是君子要公平正大的竞争,不做勾结下流之事。
《论语》中孔子就君子和小人也做了比较。比如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而不周”,“比”即为勾结之意,“周”为合群之意,君子的人际交往往往是纯洁真诚的,君子团结但是不搞帮派,小人搞帮派暗自勾结,但是不团结。这就很直接地将君子和小人作对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重视道义,而小人只注重利益。“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认为君子胸怀坦荡,心态乐观,而小人只会成天悲戚伤感。“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帮助他人成其好事,不会帮助他人做坏事,而小人恰恰相反。总结而言,君子注重道义、道德礼仪,胸怀坦荡,而小人贪图利益,乐于勾结行恶,心胸狭窄悲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