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招呼”是社会交往中最基本的礼仪。它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用动作或语言表示友好或礼貌。二是就某项事情或某种问题,通知或关照有关方面予以照顾。
会不会“打招呼”?怎么样“打招呼”?看上去很简单,但在现实生活或工作中,由此带来的一些问题很值得人们反思。
第一个问题:年轻人很轴,不会、不善于“打招呼”。这里说的是“打招呼”的第一层意思,即“用动作或语言表示友好或礼貌”。举一个身边例子:单位新入职的“90后”,尤其是“00后”大学生、研究生,论说都是有知识、有文化的高才生,但是不知道是不好意思,还是故作清高,在单位遇见领导、老同志基本上不怎么答话,有的甚至连最起码的点头、微笑示意都没有,更别提上下电梯、进出楼道起码的礼让。
仿佛他们不知,“打招呼”的核心是礼貌和尊重,既能体现一个人的基本修养,更是一种高情商的表现。社会交往中,会打“打招呼”、善于“打招呼”,不仅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还能表达友好和尊重,并在职场和生活中给人带来诸多优势。
尤其对于新入在职场的年轻人,见面“打招呼”,是让领导和同事快速记住你这个人最简便、高效的手段。你不打招呼,只会给领导留下你内向、不好表达的印象;会让同事们觉得你清高、冷漠,难于接近。久而久之,一个可能与你真实面目完全不符的印象就会刻印在他们的心里。试想一下,当遇到某种困难,老同志会否主动帮你?有了某种机会,你的领导或上司会否首先想到你?
第二个问题:老同志很油,无奈、变味的“打招呼”。这里说的则是“打招呼”的另一层意思,即“就某项事情或某种问题,通知或关照有关方面予以照顾。”这时,打招呼"已经变味,成了一些人说情、疏通关系的代名词。即如在目前机关单位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下,有部分年龄相对大、职务晋升无望的老同志,就寄希望于职级的晋升。但无论哪种渠道晋升,都少不了民主推荐。每当有晋升的风声时,这些老同志就免不了给有推荐权的中层干部们“打招呼”。他们在这方面与新入职的年轻人恰恰相反,往往会放得下尊严、舍得下“老脸”,一个不落地敲门入室、点头哈腰、低声下气、拱手递烟“打招呼”,求关照。
虽然大家都知道如此“打招呼”是一种不良风气,但是事关个人所谓前途命运,只能不得已而为之;更有甚者,还会动用外部关系给所在单位领导“打招呼”。否则,到推荐的关头,谁打了招呼可能别人记不住,但没打招呼的别人绝对想不起你!
如此无奈、变味的“打招呼”,容易造成同事间相互猜疑、相互提防,不仅对营造机关单位公平正义的政治生态极为不利,也严重损害了社会风气。
对以上问题,或者说现象,我们不能偶然处之。应给予充分认识,表明态度,努力纠偏。
首先,是要大力提倡本身意义上出于礼貌的“打招呼”。作为家长,要注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以身作则地培养、鼓励孩子学会了解、掌握人际交往中最基本的礼仪,尊重别人,会打、善打招呼;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则要放下所谓的“面子”“架子”,不怕尴尬,主动与单位的领导、身边的同事打招呼,为自己的职业生涯铺就坦途,为自己的快速成长创造条件。
其次,是要坚决反对变了味的基于说情、疏通关系的“打招呼”。 一个单位的党委和组织人事部门在开展职务职级晋升时,要坚持原则、敢于担当,坚持正确的用人标准,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规范遵守选拔用人程序,用牢固的制度堡垒抵制所谓的人情“招呼”,让这样的“招呼”不用打,也打不出来。如此,就不会让老同志再违心地四处“打招呼”、值人情、求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