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姐在问我,你为什么要设置这个主题?人生的价值到底在哪里?我说,这是我一直关注的一个主题,尤其最近十年。所以想写写,想和大家讨论一下。当然某些人看到这个标题或者知道我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肯定会骂我矫情。譬如因为我的离开,今年不得不上高三,隔十天半个月就要在班里损我一下的王某人,她肯定会给我来一句,神经病!
工作近十年,每每静下来的时候,都深感无力,岁月蹉跎。生命的价值到底在哪里?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人在年轻的时候,总有着自己的宏大梦想。我经常问我的学生,以后想做什么?有很多学生雄心勃勃。想改变地球,想做比尔盖茨第二,想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中国的教育机制培养出来的孩子,更多的是在类似“为中国之崛起而读书”的背景下来思考人生的。但是往往我们会发现,绝大多数孩子等到大学毕业的时候,就更多的关注“能找下个工作先养活自己”这样的目标了。理想碎了一地,只剩下现实。这个时候谁要是再去关注一下人生的价值在哪里这样的话题,就会如我一般的遭遇。
人生的价值到底在哪里?老魏给过生日的女儿写了一封信,题目是:人生本无价值,你在追求什么。老魏讲我们对人生价值的追问,源于我们对死亡的恐惧。所有的焦虑,恐惧,不安全感等等都是源于对死亡的恐惧。在死亡面前,众生平等(除了上帝),人终归回归到一抔黄土。老百姓有句老话,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有什么好争的?可就是万千人参悟不透。《红楼梦》中《好了歌》唱尽人的被遮蔽,看不透。大俗中透着大雅,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生本无价值,你在追求什么?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提到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面对生存的虚无与恐惧,我们到底该遵循日神精神来逃避或许以欺骗性的救赎,还是选择直面深渊而纵情于酒神精神式的狂欢?人生本无价值,你在追求什么?
对这个问题的追问,其实就是在对死亡的追问与思考。如何面对死亡,如何面对死亡带来的恐惧?中国人有不关注来世的传统,圣人那里就有“子不语怪力乱神”之观点,一息尚存,死亡与我无涉;死亡来临,我已不复存在。蓬巴杜夫人对路易十五讲:我死之后哪管它洪水滔天。这也是对死亡的一种认识。
在这种死亡观下,我们人应该如何自处?活着的时候,我们该如何面对自己的生命?我们如何才能活出自己的人生价值来?中国人讲“立德立功立言”,或者成为道德楷模,或者建立功业,或者著书立说。这种人生的价值是知识分子的人生价值,是具有圣徒般道德情怀的人的人生价值。芸芸众生,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百姓呢?他们没有坚韧的道德规范,时不时狡黠应对生活,他们文治武功皆缺乏,如何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史铁生的《命若琴弦》里,老瞎子告诉小瞎子,弹断1000根琴弦,你的眼睛就复明了。老瞎子知道自己不能一直陪伴着小瞎子,等自己故去,小瞎子该如何是好?给他一个梦想,一个活下去的目标做支撑。我们大多数人正如小瞎子一样,为了一个目标活着。史铁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航船。而中国的父母们大多数为了自己的子女活着,养孩子,孩子大了,帮孩子养孙子孙女。为了下一代更好的活着,这就是他们的人生目标。《活着》里面的富贵呢?或许活着本身就是目标吧!人生的价值到底在那里?
近十年,在教育行业里打转转,“一眼把人生看到头”的这种感觉越发强烈。看到身边的老教师的样子,日复一日混着日子坐等退休,想想就是以后的自己,倍感悲哀!这种感觉推动着自己逃离这种舒适区,逃离这种生命近乎静止的状态。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自己,在未知的路途上,迎接各种挑战,遭遇各种可能,生命时时全新,这或许就是生命的价值吧。
亚里士多德在《尼可马格伦理学》中分析什么是善?为了他人活着不是善,机械的不加思考的延续着生命不是善。所有的这些都是为了他者的目标而活着,这些是手段而不是最红的目标,这些都不是善。
真正的善,最高的善,一群人过一种沉思的生活。为生命本身而思索折腾,去追寻生命的各种可能,着就是自己的人生价值吧!保尔柯察金讲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种努力更多的放到增加自己人生的宽度上去,这就是人生价值之所在吧。老魏讲,人生不会老去,直到悔恨取代梦想。
老魏还说过,余生尚长,你准备怎样度过?我们在路上!